汉江时评|“两高一部”联合发文,司法亮剑严惩网络暴力

2023-12-12 15:16:36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邓一鸣

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越性,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政策把握、工作要求作出全面规定,为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提供了有力司法支撑。

严惩网络暴力,必须做到有法可依。网络暴力扩散速度之快、范围不可控,对社会稳定和社会治理的严重威胁使其“杀伤力”极大,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心理和尊严,也会对其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甚至可能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严惩网络暴力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必然要求,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意见》共20条,从10个方面对网络暴力的立法依据、适用规则、处理规则、政策原则、处置措施、诉讼程序等进行了明确,为依法严惩网络暴力提供了法律依据。此次聚焦网络暴力出台具体措施,具有极强的目的性、方向性,解决了一直以来存在的违法事实认定难、违法证据固定难、处罚量刑难等问题,推动形成依法严惩网络暴力的法治力量、社会力量、网民力量,表明我国将网络法治建设融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坚定信心,也表明打击和严惩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决心。依法严惩网络暴力将进一步规范和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让法治真正成为整治网络暴力的雷霆铁腕,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人格权利受到保护、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要清朗,网暴须清除,必须重拳打击整治网络戾气。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要付出代价,网络空间里的法律威严不容挑战。近年来,为了震慑不法分子、保障网民权益、整治顽瘴痼疾、引导社会风气,从刑法、民法典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作出规定,到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文件、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等,法律篱笆不断扎紧,法治利剑日渐擦亮。各地相关部门应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根据“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安排部署,健全防治网络戾气的制度机制,推进落实用户实名制,加强管理措施,创新监管手段,建立针对网络戾气的专门举报渠道,对造成恶劣影响的网络戾气参与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提高网民的素养和能力。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目前网民总规模为10.67亿,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各种网络乱象也相伴而生。网民作为网络信息的主要接受者和参与者,应该自觉遵守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理性、文明、友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不参与或支持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文明上网,应当学会分辨信息的真实性,面对层出不穷的信息,要学会怀疑、学会询问、学会求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文明上网,承担好自由表达的责任,从自身做起,拒绝网络暴力,避免给他人带来伤害,做一个有修养的好网民。与此同时,面对网络暴力和煽动网络暴力的行为,要坚决反对、敢于说“不”,自觉抵制“骂文化”等网络低俗之风,不给任何漫骂、侮辱甚至人身攻击的言论留下滋生空间,积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合法权益。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赠人吉言,口留甘醇。上网冲浪时,在捍卫“说话权利”的同时更要学会“好好说话”。当看似不合常理的事情发生时,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不假借舆论审判之风误伤无辜者,不让肆意的键盘成为罪恶的帮凶,也绝不当谣言传声筒、暴力扩散器。持续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善用法治利剑压实责任、筑牢堤坝、细化监管,我们一定能让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