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波
编者按:
赓续教育情怀,传承教育愿景。由市教育部门组织力量,对襄阳部分祖孙三代及以上,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世家进行采访,将他们教书育人故事整理成书——《师道的力量》。该书由襄阳泽东集团赞助,吉林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对全市教师免费发放,同时,作为展示的平台,也将向各级教育机构赠阅。本报取此书前言,予以刊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英才辈出,大师荟萃,这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师的使命,也是教师的责任。回望一百多年来党的辉煌历史,我们尤其不能忘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择一事终一生。承教书育人之业,矢志不渝,奉献教育,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襄阳,也有这样一些家庭,他们祖孙三代、四代,薪火相传,接力从教,秉承“教师世家”的梦想,用自己的责任、担当做好教育这件“大事”。用热情和生命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几代人忠诚于教育事业,扎根于教育沃土,以赤诚的教育初心,耕耘不辍,酝酿硕果,积淀师德底蕴,以“为师之道”的力量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三尺讲台一辈子,一句承诺心不改。”这些教育世家成为点亮学生生命的光,而这缕光同样在家庭里闪耀,让子女后辈“向阳而生”,任光阴荏苒,任时代变迁,他们在襄阳这座“崇文重教、育才兴学”的历史文化名城,将良好的家风、崇高的师德代代永续,彰显着人民教师对育人事业的坚定选择和热切情怀,也汇聚成一首温柔而坚定的动人诗篇。一支粉笔,方寸天地,却系着国运,连着未来。是他们,用责任与信念,诠释着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把家国情怀融进骨血,把教育信仰融入家风。他们愿为孺子牛,甘为蜡炬灰,几代人执教,是最平凡的选择,也是最光荣的选择。
在这些教育世家里,我们看到了师者的信仰,看到了无畏的担当。他们彰显出共同的特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学识、有仁爱之心。正所谓“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本书收录的一百多个教育世家中涌现出的像王健、张德兰这样的“大先生”,这是因为他们把家国情怀融进了教育事业,把责任融入了教学工作,以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热爱和责任践行着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用心绘制了为人师者的精神底色。
这些老师正如本书的资助者,襄阳泽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词人宋开荣在他的《七律·赞教师》中所云:“……蚕丝吐尽育桃李,烛泪成灰守师门;自强不息真君子,厚德载物大先生!”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城市拥有一批好老师是这座城市的荣光,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这个民族的希望。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他们,将教育作为毕生的事业去坚守,去奋斗?一个大家庭的几代人,有的甚至出了几十位教师。在这样的家庭里,有什么样的氛围,传承着怎样的家风?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强国的第一人力资源,是科技强国的第一保障,是人才强国的第一支撑。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近期,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尤其强调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积极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构建教师全方位发展的保障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大国良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这对于教育世家在内的全体教师来说,可谓迎来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好时代。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总书记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而教育世家正是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心灵归宿。教育世家体现着一代代师者的家国情怀。每一个教育世家都是一本故事集,在他们的故事集里渗透着一个家族的家风。本书让我们走进这些家庭,聆听“教N代”娓娓讲述家里的故事,用笔展现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精神,倾听他们的故事,体味他们的绵延厚重。希望通过这些优秀家风故事,看他们如何用书香点燃盏盏明灯,以热爱抵岁月绵长,礼赞那些一门师表、几代家传、矢志育人的教育接力者,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师德的内化和提升,更加了解人民教师的赤诚之情,营造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郁氛围。
以此向教育世家致敬!向广大人民教师致敬!
《襄阳日报》(2023年12月21日7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