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莫让志愿服务成“生意”

2023-12-25 16:25:00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王瑞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志愿服务时长却被当成了商品“买卖”,并被明码标价,有的还打出了“298元一个项目,可积累8小时志愿服务时长”等广告,还有的晒出成功操作累计时长的截图,来标榜自己真实可信。(12月5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早在2017年,就有媒体刊发了题为《130元可网购志愿中国支教时长》的报道,称有淘宝商家公开售卖志愿服务时长证明,涉及“志愿中国”平台。不久前,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通报了多起志愿服务违规案例。从这些通报和媒体报道来看,用“假服务”换“真学分”并非个例。

近年来,社会对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中生要在课外进行志愿服务,三年不少于40小时。有的地方还出台相关规定,将志愿服务纳入了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如何快速积累志愿服务时长,成了家长圈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但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未必能达到40小时的“硬要求”,因此部分家长产生了“时长不够,花钱来凑”的心理。

根据《志愿服务条例》,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花钱买时长确实是条“捷径”,但违背了志愿服务的初衷,同时会助长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不正之风,严重损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正如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监事长张凌霄指出,当公益变成了谋求个人私利的一种交易,甚至把它当成了一种生意,这种行为一定是对整个志愿服务环境的一种破坏。

鼓励青少年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是志愿服务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志愿服务不应成为一种强制性要求,更不应与学生评奖评优、升学等直接挂钩。杜绝志愿服务“功利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结合实际优化志愿服务评价标准,正确引导广大青少年志愿者,让志愿服务回归自愿、诚信的正轨。

(编辑:张紫悦 审核:王雨婷)

编辑:张紫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