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严婉莹
只需要上传一张照片,就可以把照片或视频P成相应的脸,可谓是操作简单,效果明了。近日,在短视频平台里,“AI换脸”的视频在网上掀起热潮,由于对电视剧里某个角色的脸不甚满意,网友们纷纷上阵,将该角色的脸换成自己心中帅哥或美女的脸,不少网友感叹,P出来的脸基本没有违和感,很奇妙。
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当下,“AI换脸”技术门槛逐渐降低,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然而,在满足人们娱乐、社交等需求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因“AI换脸”引发的争议乃至违法犯罪也屡见不鲜。
近年来,有不法分子为了牟利,利用“AI换脸”技术冒充熟人实施诈骗或者盗取个人信息等,侵害群众权益。即便你察觉不对,通过视频电话“核实”身份,但你“核实”的这个人也可以通过“AI换脸”假冒。有的地方企业注册需要人脸识别,也会被人利用“AI换脸”技术冒名注册。此外,“AI换脸”技术还可能侵害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甚至公共信息安全。有不法分子通过“AI 换脸”技术合成视频,在社交软件上传播获利,甚至还提供定制视频服务,使普通群众成为被侵害对象。
“AI换脸”是把双刃剑,在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我们应当对它的使用用途进行限制,不然能让技术成为侵害群众的利器。
限制“AI换脸”使用边界需要法律法规进行明确。目前,《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并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辟谣机制。这为深度合成服务的技术应用划定了“底线”和“红线”,但并未针对“AI换脸”的应用范围、目的等进行限制。
限制“AI换脸”使用边界需要对技术开发者及公司进行监管。目前,市面上的“AI换脸”APP层出不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较为粗糙的换脸技术经过优化,必定会更加稳定逼真,可以尝试让技术开发者在开发软件时预留技术标志,当用户使用该技术制作视频时,会留下痕迹,网络平台可以迅速识别出是哪位用户进行制作的。
限制“AI换脸”使用边界需要短视频平台强化审核机制。短视频平台未征得当事人同意,提供他人形象模板让用户使用“AI换脸”技术制作图片或视频并发布,平台和用户都面临侵犯他人肖像权的法律风险。没人愿意自己的脸被使用在各种莫名其妙的视频之中。短视频平台等服务提供者应当充分考虑法律风险和尊重意识,对AI视频制作者身份进行审核,以便在后期产生法律风险时确定责任人。通过技术方法和人工审核等机制审核视频内容,对于擅自使用“AI换脸”功能合成视频的,应当进行标注处理。此外,用户在发现“AI换脸”视频涉嫌法律风险时,应当主动进行举报。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双刃剑”,最终还是取决于使用的人,AI换脸在影视制作、广告宣传等行业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社会公众也要进一步增强对人脸等生物信息的保护意识,在使用新兴技术的时候也要注意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人格权,避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编辑:张紫悦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