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殷素
2022年10月13日,襄阳市某公司找到市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中心(简称市投诉服务中心)反映:该公司在还清贷款后,担保公司不予退还贷款押金。该公司起诉后胜诉,法院裁定书判定被告担保公司即日归还贷款押金,但被告方一直不履行。市投诉服务中心受理诉求后,立即与市中院协商并转市中院办理,后经高新区法院调解,双方达成还款协议。当年12月9日,担保公司退还贷款押金,企业全力投入生产经营,对诉求办理结果表示非常满意。
这是市工商联抓实法治民企建设、助力襄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案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必须发挥好法治的保障作用,让遵纪守法的企业不吃亏,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市工商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两个健康”主题,充分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架起政企“连心桥”、用好法治“晴雨表”、开通政企“直通车”、打好法治“组合拳”,建立完善上下联通、部门联席、政企联心、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汇聚起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大合力,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襄阳都市圈建设蓄势赋能。
多措并举提供法律服务 助企合规守法经营
近年来,市工商联不断提升法律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帮助民营企业提高依法治企水平,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制定法治民企活动方案,推进市县两级全面开展法律服务。今年,根据省工商联统一部署,市工商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法治民企建设“法律服务月”活动方案,并印发各县(市、区)工商联、直属商会,推动资源整合,常态化开展“法律三进”“法治体检”服务活动,增强我市民营企业家诚信守法意识和合规经营理念,提升民营企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应对风险的能力,推动民营企业开展合规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开展依法治企宣传培训,提升民营企业法治意识。开展劳动用工、涉案企业合规、民营企业重点法律风险防范等内容培训,着力提升中小微企业遵纪守法意识,以法治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针对小微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低、没有法律顾问的特点,市工商联编印发放了《企业常见经营风险法律问答》手册;针对物流行业小微企业常遇到的纠纷,市工商联联合襄阳铁路运输法院开展了两期专题培训。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工商联共召开宣传培训会议11次,宣传培训人员2000多人。
此外,市工商联以“两跑一解”“政企早餐会”“清廉民企”建设、创建“五个一百”等活动为抓手,深入企业开展走访,听取企业心声、收集企业诉求,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组织法律顾问、律师服务团队深入民营企业调研,开展合同签订、劳动用工、企业合规等方面的法律服务、宣传和培训;深化“万所联万会”机制,推动商会调解规范化建设,成立襄阳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商调委);推动调解工作向基层和商协会延伸,全市工商联系统成立调解组织97个;在襄阳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设立首个调解工作室,为企业及周边其他企业提供纠纷调解、政策咨询、诉求收集、权益维护、法律服务等。
夯实法治民企服务基础 平台建设成绩斐然
6月9日一早,市投诉服务中心主任戴勇军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进入投诉服务平台,查看最新诉求、注册情况、跟踪诉求办理情况等。如果没有新增诉求,他会联系相关企业了解当前正在办理的诉求进度;如果有新增诉求,就与新增诉求企业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并选择办理部门进行转交或者采取其他相应措施。这是戴勇军三年多来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
市投诉服务中心成立于2020年1月,属市工商联二级单位,办公地设在市工商联。“我们投诉服务中心的宗旨是倾听企业心声、反映企业诉求、维护企业权益、服务企业发展。企业提出诉求后,由我们统一受理、按责转办、分级办理、限时办复,依据线上投诉、受理,线下转办、承办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戴勇军介绍,诉求办理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印发诉求转办函(或线上直接转办)、召开诉求对接会、印发企业诉求简报呈报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后转办。
自成立以来,市工商联、市投诉服务中心广泛宣传,积极发动商会、企业在投诉平台注册,方便及时反映诉求。截至目前,全市14万多家民营经济主体完成注册,注册比率居全省第一位;全市42家市直单位入驻平台,每个单位配有一名联络员,以便及时转办诉求。
三年来,市投诉服务中心受理各类诉求192件,印发诉求简报19期。诉求办理过程中,市工商联制定了线下调查分析、对接转办、督办回复、跟踪落实的“四个线下”工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多个典型案例被省工商联及其他部门采用,其中两个案例分别在2020年、2021年获全省工商联工作实践创新成果一等奖。2022年,市工商联荣评全省工商联与人民法院联系沟通机制优秀共建单位,在省、市有关工作推进会和营商环境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建立部门联席工作机制 “工商联+”效应不断显现
襄阳某科技公司去年因疫情停产,在延迟缴纳职工社保后,仍有部分拖欠,被税务部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冻结了公司账户,后续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市工商联通过与市中院建立的联席工作机制,及时将该公司情况反馈给市中院。经协调,该公司与税务部门达成缓缴协议,账户解封,公司恢复正常生产。
近几年来,市工商联积极探索建立并大力推行“工商联+”服务机制,推动全市上下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工商联+法院”。与市中院共同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深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意见》,明确建立九大机制。截至目前,双方共同处理涉法涉诉诉求50余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工商联+检察院”。制定《襄阳市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检察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出台《襄阳市涉案企业第三方监管人工作操作指引》,最大限度确保涉案企业合规监督和评估的权威性、公正性、公信力,体现对市场主体的真“严管”、真“厚爱”。
“工商联+司法局”。印发《关于组织法律人士入驻非公有制法律服务库的通知》,发动律师为入驻湖北省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平台的民营企业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印发《关于建立“万所联万会”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建立了律师事务所与工商联所属商会联系合作机制,搭建了律师服务民营企业的新平台,形成了法律服务整体合力。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商会与律师事务所联系实现了全覆盖。
“工商联+公安局”。印发《关于深化沟通联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民营企业诉求处理“绿色通道”和高效服务民营企业机制,开展“千警访联千企”活动,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开展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防范培训及法治宣传教育,保障和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工商联+纪委”。印发《关于建立民营企业投诉联动处理机制的意见》,形成及时移交线索、及时通报情况、联合开展督办、加强工作联络等四条意见,明确由市工商联依规依纪依法对受理的民营企业投诉进行分流交办;对办理不力、消极应付、拖延回复的承办单位,由市纪委监委持续跟进监督,直至办结,必要时召开专题督办会开展联合督办。
“工商联+营商办”。与市营商办建立民营企业诉求定期会商、联合督办机制,印发《关于建立联动处理机制推进企业投诉问题有效解决的若干措施》。一年来,共联合召开12次对接协调会,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企业诉求,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建设法治民企、促进“两个健康”是新时代工商联神圣和庄严的使命。市工商联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法治民企建设走深走实,谱写新时代工商联法律服务工作新篇章,以法治护航襄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襄阳日报》(2023年6月12日3版)
(编辑:刘洋 审核:罗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