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襄州区检察院深入开展民事支持起诉工作纪实

2024-01-17 10:15:44 来源:襄阳日报

通讯员 魏千奇 夏红霞 全媒体记者 赵亚丽

2020年以来,襄州区检察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民事检察职能,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民事支持起诉工作,并在全省率先建立支持残疾人民事起诉机制,取得良好成效。

截至目前,该院共办理民事支持起诉案件35件,帮助弱势群体53人,追回经济损失951288元。其中,1个案件被评为全国民事检察典型案例,3个案件被评为全省民事检察典型案例。

明确“支持”重点 多元化解纠纷

该院将帮助农民工讨薪、追索抚养费和赡养费等重点领域作为办案突破口,依法能动履职,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小刚的父母离婚后,母亲另嫁他人,杳无音信。父亲病逝后,14岁的小刚和年过七旬的爷爷相依为命。因爷爷无力支付小刚的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无奈之下,小刚向襄州区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要求母亲履行抚养义务。

该院受理该案后,立即和区司法局沟通,为其申请法律援助。考虑到小刚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其母亲作为法定监护人未履行抚养义务,直接影响小刚的正常生活,支持起诉后,检察机关主动联系相关当事人进行普法,并对小刚开展心理疏导。经过联合调解,该案顺利结案,母子关系得以修复。在该院帮助下,小刚的低保问题得到解决,学校还为其免去交通费和住宿费,并每年资助其1250元。

该案承办检察官表示,他们努力做好“后半篇文章”,主动跟进支持起诉后的判决结果履行情况,并逐一回访了解弱势群体款项兑付情况。

同时,该院把化解矛盾、消除对立情绪、修复受损社会关系作为重要目标,主动把矛盾化解贯穿支持起诉始终,创新“支持起诉+调解”“支持起诉+公开听证”“支持起诉+司法救助”等办案模式,引导当事人化解矛盾,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创新“支持”机制 提升办案质效

为推进民事支持起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该院通过建章立制,为特殊群体寻求司法保护提供便利。

身体残疾的老甲是襄州区某村村民,在一建设工地从事水泥收浆工作。他辛苦工作17天后,包工头却拒不支付3060元劳动报酬。老甲只知道包工头的手机号码,无法到法院起诉,遂申请支持起诉。

承办检察官了解案情后,前往相关部门查实被告准确身份信息,开展支持起诉工作。同时,主动联系发包单位及承包公司负责人,督促及时妥善解决欠薪事宜。仅过了5天,老甲就收到承包方转来的3060元劳动报酬。

承办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老甲的遭遇不是个例。为了维护更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针对农民工欠薪问题,该院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相关部门迅速对分包项目进行清查,建立了分包工程建设项目劳务用工管理制度。

针对残疾人维权难、诉讼能力较弱问题,该院与区残联召开座谈会,会签了《关于建立支持残疾人民事起诉协作机制的意见》,明确在线索移送、联络沟通、案件会商、支持起诉等方面强化协作,构建长效工作机制;针对在民事支持起诉工作中发现的劳资纠纷频发、职工维权难问题,与区法院、公安局、人社局、总工会会签《关于建立“法院+检察+公安+人社+工会”劳动争议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做好劳动争议案件源头治理。

强化“支持”联动 形成保护合力

该院加大对弱势群体支持起诉力度,努力构建内外联动、多部门合力的工作模式,全方位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老刘等9名农民工被包工头雇请从事某项目建筑外墙涂料施工,项目完工后, 192465元的工资却迟迟没有到账。老刘等9人向行政执法部门投诉,经协调,仍有部分工资未能支付。去年4月,行政执法部门将该线索移送至襄州区检察院。

经询问得知,老刘等人均表示愿意以诉讼方式追索劳动报酬,并请求该院提供法律帮助。由于老刘等人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条件欠佳,自行起诉有困难,承办检察官立即与区法援中心联系,为其指派援助律师,同时建议法院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受理。考虑到涉案企业账户可能因未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而被冻结,该院通过举行公开听证会、开展法律宣讲,推动和解结案。

近年来,该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主动“走出去”,与区人社局、司法局、妇联等单位加强沟通,通过信息共享,强化协作,加大支持起诉线索收集力度,拓展民事支持起诉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同时,要求各内设机构及时对办理的涉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案件进行审查,发现有关线索及时移送民事检察部门,建立支持起诉工作线索收集的“快车道”。

“我们将强化为民理念,以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目标,能动履职,充分发挥民事检察监督职能,依法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检察温度’。”襄州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胡芝春说。

《襄阳日报》(2024年1月17日 4版)

(编辑:王鑫 审核:罗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