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万事具备才能借“东风”

2024-01-23 13:55:00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郭振兴

当前,“尔滨的风”从北方起步,吹向全国各地。继淄博烧烤以来,再次火爆全网,让各地文旅部门都“坐不住”,引来新思考,纷纷喊话,借势借力展示独特风采魅力,大家都想趁着这波“东风”火一把。“尔滨的风”能劲道持久,闪亮登场,得其天时、地利、人和。

哈尔滨结合自身禀赋,在2024年元旦假期推出了冻梨切盘刺身、人造月亮、飞马踏冰、热气球、鄂伦春族驯鹿表演等特色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收入增加,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网络数据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期间,哈尔滨的旅游总收入近59.14亿元。哈尔滨的热,使得各地都想采取各种方式也热起来,火起来。那么问题又来了,到底怎样才能热起来呢?

传承文化根脉,才能凝聚“热”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作重要讲话,提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力量深深融于民族的发展中,成为历久弥新的密码,是文明延续的历史见证,是成就未来的“能量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自然优势和资源禀赋。冰雪季以来,哈尔滨成为冬季旅游市场“顶流”。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首日仅数小时,接待游客达4万人次,依托自身“冰雪热”生动诠释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只有深入了解和传承本地文化,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底蕴,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向世人展示其美,放大效应转化成实际价值,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内外相得益彰,才能成就“热”点。一座城市不仅要有面子还要有里子,才能让城市的美名传得更远更持久。文旅产业没有亮点、品牌,抓建得不实,活动开展得没有吸引力,怎么能得到游客的普遍认可和高度的赞同。没有高质量的配套服务体系,没有安全、安心的环境,游客的体验感不佳,游客成为回头客将成为空谈。淄博烧烤能火起来,不是偶然的,据了解淄博在无微不至服务好每一个“撸串”消费者的同时,也在尽全力“守住底线”。社会治安、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全面发力,为淄博烧烤保驾护航。要精准实施文旅发展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支持文旅企业发展,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提升文旅经济为着力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落脚点,创新打造文旅精品和亮点企业,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文旅发展内驱动力,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同时,让自身的魅力成为“热”点,更好地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

向外展示魅力,才能汇聚“热”度。通过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从理论的视野,以精准的角度和独到的见解,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盛宴”,才能博取眼球,吸引更多的游客。要形成理论成果和艺术精品,让本土文化从历史典籍中“走”出来,通过书籍、电影等方式展示给观众,增加大家的熟识度;要结合自身有利条件,抓住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时机,开展文化活动,策划举办各种节会,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要通过加强策划主题报道,不断提升影响力。针对不同媒体报道的角度、呈现的方式、传播效果的特点,加强新闻报道的谋划与安排,加大新闻报道形式、途径、方法、手段等要素的策划,确保报道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全面进行自我展示,不仅美名远扬,还能增强本地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襄阳市结合聂海胜将军在太空说,我最想吃的还是襄阳的牛杂面的机会,策划了一碗面的故事,让襄阳牛杂面名扬世界。在2023年,枣阳市策划举办汉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暨首届东汉文化研讨会,“千古帝乡花海枣阳”汉文化旅游节、中国襄阳(枣阳)孟浩然新田园诗论坛等节会,进一步提升枣阳城市知名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发展阶段,文旅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更加突出,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真正把文旅产品的根基打好,在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方面下功夫,用好的体验和真诚服务来感动人、留住人,以安全为底,才能趁着“尔滨的风”这波热度“火”起来。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地方,只有做到万事俱备,才能巧借东风。

(编辑:杨淑雅 审核:王雨婷)

编辑:杨淑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