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张昕源
近期,哈尔滨文旅火爆出圈,南方各地“小土豆”“小砂糖橘”纷纷涌进冰城打卡。随之而来的是全国文旅争相效仿,可谓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想要共享这波“泼天富贵”。对于一些“不吱声”的官方文旅账号,当地网友、自媒体都忍不住喊话,甚至自发“整活”。可见这个冬天,文旅话题是真的火热异常。
但也有不少网友开始担心“尔滨的风”能吹多久,开春了游客还会去吗?无独有偶,相信这也是困扰全国各地文旅长效持续发展的“拔高题”。如何解好这道难题,让游客对一座城市来了还想“二刷”,而不是一阵风式的旅游,各地都应保持“冷”的头脑。
文旅长效发展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从不久前出圈的淄博再到现在大火的哈尔滨,完善舒适的配套服务及设施,是城市文旅成功的必要条件。淄博是让城市志愿者从游客走出火车站开始,就一路贴心护送;哈尔滨则是在机场就载歌载舞表示对游客的热烈欢迎,在中心景点设置“暖气房”供游客歇脚,让本地老百姓直呼“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真情实感”来保障旅客住房价格、出行交通等,他们的城市“待客之道”,彻底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去外地旅游“宰客”“上当受骗”的刻板印象,让游客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舒适与尊重。从满意的客观体验,到主观情感上的认同,可以说既满足了游客的胃,又温暖了游客的心,如此,文旅发展就成功了一大半。
文旅长效发展需要强大的城市内核。此次“尔滨热”的原因除了有官方耗时一年之久的精心筹备,包括在宣传策划、酒店整顿等方面下足功夫外,哈尔滨文旅也亮出了“王炸”底牌,他们邀请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索伦三部”齐聚中央大街,向游客们展示少数民族的装扮服饰、歌曲舞蹈。游客们不禁感叹,以往只在书本上、影视剧中出现的少数民族,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心情非常激动。这是身为中国人内心深处蕴藏的民族自豪感、是血脉中对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希冀被唤醒、被激活。同时,可以留意到很多游客在哈尔滨旅游的最后一站,都选择“731”——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在这里,游客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在静默中泪流满面,为惨无人道实验中牺牲的中国同胞默哀。国人的爱国情怀、向往和平的心愿得到了厚植。热爱祖国、拥护各民族团结是人们从哈尔滨旅游后带回的“精神食粮”,也是支撑火热的哈尔滨文旅的强大精神内核。国内更多的城市可以这样“抄作业”,深挖城市旅游的内在,让城市文旅发展无惧风雨、越走越稳。
文旅长效发展需要正向的宣传引导。当前,面对文旅红利,大家都想“分一杯羹”,但有些地方操之过急,不免“剑走偏锋”,在文旅宣传上,某些当地自媒体利用一些“擦边”“裸露”等低俗的视频画面吸引流量,不仅给当地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也破坏了网络清朗环境。应从城市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城市的风土人情及建筑风格等方面着手,避免“千城一面”,这才是城市宣传的“硬流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乐意看到更多城市像哈尔滨、淄博一样,吸引纷至沓来的游客,但城市也应在“热”的发展同时保持“冷”的思考,让文旅之花绚烂盛开,常开不败。
(编辑:杨淑雅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