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楼:遗址尚存的古城角楼

2024-01-26 10:20:09 来源:襄阳晚报
2020年9月21日,文史专家在研究石狮子基座           全媒体记者谢勇 摄

□全媒体记者萧雨林

角楼,是一种用于城防体系的特殊建筑,它分布在城墙四隅,视野相对开阔,便于观察敌情。在中国古代,很多城市的城墙都建有角楼。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襄阳古城四角均有角楼。如今,除了东南角的仲宣楼为后期重建外,其他角楼均已不存。让人欣喜的是,前些年,随着省考古专家对古城墙遗址的发掘清理,位于襄阳古城西南角的狮子楼遗址得以重现于世。

发现遗址

据襄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杨一介绍,狮子楼遗址的发现者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康予虎。

2015年12月,康予虎带队在襄阳军分区招待所旁边的城墙段进行勘探发掘时,从中清理出一处明代到上世纪初的建筑基址,呈八角形。在基址的一些砖上,发现了“民国三年”“民国七年”等文字。考古人员还清理出由城墙底部通往城楼的步道,表明此楼曾是游人经常登临游玩之所。考古专家根据现场发掘情况,结合襄阳地方史志中的记载,确定此处为狮子楼遗址。

据了解,此前,狮子楼遗址所在的城墙段因遭损毁而荒废多年,周围及墙上草木丛生,加上几处现代房屋的遮挡,一度成为古城“被遗忘的角落”。狮子楼遗址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大网站都转载了这一消息,并吸引了不少文史爱好者前去一探究竟。文物管理部门对此高度关注,迅速将狮子楼遗址列入古城保护修缮范围。

2020年,文物部门在组织工人对狮子楼遗址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小部分石雕狮子头,以及一个完整的基座,即须弥座。基座长约106厘米、宽约66厘米、高约76厘米,疑似白矾石材质,座上的花形图案精美典雅。小部分狮子头应为绿矾石材质,表皮温润有光泽。窥一角可知全狮,从新发现的基座和狮子头的材质及雕刻工艺上,可以想见曾经的狮子楼建筑的精致与考究。

身世变迁

关于狮子楼的修建沿革及建筑形制,明、清襄阳方志中的记载基本一致。明天顺《襄阳郡志·古迹》载:“狮子楼,在县西南城角之上。洪武云阳侠创建,绘狮子于上,以镇楚山,故名。后楼毁。今作石狮子于其处,而作亭盖之。”

清顺治《襄阳府志》载:“崇祯辛巳春,献贼寇襄平城,城楼、窝铺俱毁……都御史王永祚重建六城大楼暨西南城上狮子楼。”

清乾隆《襄阳府志》则载:“狮子楼,在郡城西南角。洪武初建,绘狮子于楼,以镇望楚、虎头诸山,后改建石狮三,雄峙城角,各高丈许,今楼圮,而三石狮俱存楼址外,旁有碑亦仆。”

清光绪《襄阳府志》中除了沿袭此前的记载,还指出光绪二年修城时,曾以瓦覆其上,很可能是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整修。

根据明、清方志中的记载可知,狮子楼建于明初。襄阳古城管委会的文史专家方莉曾撰文讲述狮子楼的前世今生。据方莉推断,明洪武初年,在宋元之战中损毁严重的襄阳古城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重建,包括六大城门楼及四角角楼,狮子楼作为城墙西南的角楼也建于此时。最初所建的狮子楼,只是将狮子形象绘于楼上。天顺年间,原来的狮子楼已毁,便改塑了石头狮子,楼改为亭。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襄阳城毁坏严重,狮子楼亦未幸免。张献忠退去后,狮子楼得以重修,不过,很快又在李自成占据襄阳时被毁,但石狮应存。

从乾隆《襄阳府志》中可知,狮子楼后来重建时有石狮子三座,每座皆高一丈有余,无疑是三座威风凛凛的“雄狮”。从志书描述可推测,乾隆年间楼亭已不存,仅存石狮,历代建造狮子楼所立的石碑已倒在地上。

清代有关襄阳城的方志共五部,各府志城池图均标注了狮子楼所在,但对狮子楼的建筑规制都未有说明。从考古的基址推断,无论是楼还是亭,均为八角形,更多的建筑细节则无从得知。因此,狮子楼原本的“真身”是什么样,已无法还原。狮子楼应是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三座石狮子也不知所终。此后,襄阳城的西南角楼便被废弃。

为什么要叫狮子楼?天顺《襄阳郡志·古迹》中记载,其建造目的是“以镇楚山”。楚山,指望楚山。孟浩然有诗云:“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方莉介绍,在传统的堪舆体系中,“镇”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镇邪、镇恶,一个是镇气运。历史上,望楚山在城西南诸山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古人很可能认为此山是襄阳城的“旺气”或“气运”所在,而狮子作为民间的神兽兼有驱邪与守护两种功用,以狮子来“镇楚山”,意在守护襄阳城的“气运”。而在清代的方志中,狮子楼除了镇望楚山,又衍生出镇“虎头等诸山”的功能。由此可见,狮子楼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人们对城市安宁与繁华的美好期待。

恢复风貌

2021年2月5日,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襄阳城墙西城门至狮子楼段二期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完工,并向市民开放。据媒体报道,此次维修,恢复了外城砖内夯土的原城墙形制,砌筑西门城台一座,连通民主路路口的城墙,重铺防水、游路,砌筑女儿墙,并对狮子楼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基本恢复了该段城墙的原有风貌。

1月23日,记者在狮子楼遗址探访时看到,遗址位于襄阳城西南角的正中,基底被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直径3米左右、高1米左右。遗址上的石狮子基座,可供游人观摩。据考古专家介绍,目前狮子楼遗址的台基为清末至民国年间的建筑,明代的建筑遗迹则叠压在下层。

当天,虽然天气寒冷,仍有不少市民前来游玩。可以说,狮子楼遗址的发现和其所在城墙段的重修,为市民及游客增添了一处登临怀古、休憩游玩的新景点。

《襄阳晚报》(2024年1月26日9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