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韩元元
年关将至,一年一度的春节红包派发又要开始了,原本是喜气洋洋的事,如今却成了很多人操心烦恼的“难题”。尤其晚辈多的情况,给少了面子过不去,给多了荷包撑不住,年关成了害怕的“难关”。
春节派压岁红包是我们悠久的传统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记忆。古时,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邪祟的侵害,“岁”与“祟”谐音,压岁钱就象征着辟邪驱鬼,保佑小孩在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压岁钱还有一种寓意是晚辈给老人的,这时的“岁”指年岁,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可见,压岁红包的初衷是亲朋好友之间表达祝福,其情感价值大于经济价值,不论大小寓意都一样美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红包的“行情”逐渐上涨,价值出现迁移,从原来的几分几毛到如今的几百上千,从孩子的童年快乐变成了大人的面子攀比、人情负担。电子红包兴起后,方便快捷及不受区域限制的特点,更让人无法逃避红包“义务”。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既要准备年货又要准备红包,压力自然更大。网上有人抱怨道,要为十几个晚辈准备红包,标准高了一个月工资都不够,直呼“伤不起”。异化的红包文化,不仅让表达情感成了负担,还会制造不和谐。比如,有位只有一个娃的网友,面对有三个娃的亲友,一直纠结“是按1个人1000元包,还是按3个人1000元包”,多了自己吃亏,少了怕对方有意见。实际上,每年因为压岁红包闹不愉快的家庭不在少数。
破解“红包难题”就要让红包回归祝福及礼仪的本质,强调情感价值,淡化经济价值。比如,广东有新春派“利是”的风俗,长辈给晚辈、已婚给未婚、公司给员工,甚至给送祝福的路人,范围虽广,额度却很小,10元、20元,多者不超过50元,收送双方都不在乎红包里有多少钱,图个吉利的“意头”。佛山“摸红包”的习俗更生动有趣,不管谁家办喜宴酒席,对亲朋好友送来的红包,主人家“摸一下”或“折个角”便返还,在当地人的观念里,人能到场送上祝福比什么都重要。这样没有攀比和面子心态的红包风俗让人轻松愉快。作为表达祝福和关爱的载体,红包里除了金钱还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和内容。如,采用创意封面、手写祝福语等方式,让红包更温暖、更喜庆;用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寓意吉祥的饰品等代替金钱,让红包更有趣更有情。
俗话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亲人之间的感情更不是金钱交换来的。我们在传承压岁红包的传统时,应明白不以红包厚度衡量亲疏远近,亲情才更浓更纯;只有为红包“瘦身”,才能轻松享受红包带来的喜庆和祝福。
(编辑:王鑫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