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杨洋 通讯员 朱珊珊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日前,在襄阳市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座谈会上,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和相关市直单位负责人,就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换上,谈感受、出实招、谋发展、求突破。
用高能级平台实现产业“突围”
高能级科创平台既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又是创新成果产出的聚宝盆。
近年来,在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加持下,一批让行业振幅、让地区腾飞的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助力我市在重点产业链上实现多点“突围”。
湖北隆中实验室是襄阳市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高能级科创平台,在建成不到2年的时间里,与回天新材料、泽融检测、三沃力源、三环锻造等公司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实现科技成果转换值累计7亿余元。其中,依托“陶瓷储热/冷技术”,国辉(武汉)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在南漳建设储能装备产业园及新能源项目。
襄阳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联合湖北楚云电气有限公司、国网湖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共同研发制造的一款12kV环保气体绝缘环网柜,在国网襄阳供电公司挂网成功运行。该项目量产后,可实现环保气体绝缘电气设备产业化,带动湖北电气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襄阳航空研究院自2020年成立之后,已经成立了5家高科技企业,分别从事大型工业无人直升机、机柜及数据中心高效冷却设备、超高温轻质复材构件、航空航天环境控制及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化。其中,主要从事数据中心高效散热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襄阳光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2023年,凭借着“数据中心新型节能高效散热技术”荣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秀奖。
创新平台“加码”向高能级挺进
做襄阳创新深化的引领者,是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核心使命。
在此次座谈会上,与会科创平台的负责人也谈了新一年的部署与计划。
“湖北隆中实验室作为襄阳市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高能级科创平台,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技术新材料方向开展原始创新,加快产出一批创新成果。”湖北隆中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张帆表示,今年该实验室将建成高性能特种陶瓷中试基地、低成本高性能铝合金制造中试基地等4个中试基地,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环节。同时,用好已建成的109个创新基地,强化“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重点推进“车用高性能铝合金低成本轻量化制造”“大型汽车构件锻造模具机器人电弧增材再制造技术及装备”等项目产业化。
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是华中科技大学服务襄阳的重要窗口。该研究院副院长李波表示,2024年该研究院计划举办2次以上科技成果路演推广专场,组织10支以上创新团队参与。重点推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团队与东风井关、达安检测开展农机产品、检测平台等合作,环境学院团队开展环境监测、磷石膏处理等合作。
从国产大飞机C919上的“襄阳造”座椅,到能够实现国产替代的航空航天机电、机电液压……航空航天产业链是我市突破性发展的重点产业链之一,也是我市确定的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之一。襄阳航空研究院科研部部长黄杰灵表示,襄阳航空研究院将以建设航空装备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为契机,充分利用研究院人才、技术及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突出产业化成熟项目优先、重点产业配套项目优先、本土企业引进或合作项目优先的导向,加大产业化项目招引力度,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参会的襄阳市相关领导希望各级科创平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科研工作与襄阳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为地方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全市“一盘棋”擘画科创“大格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高能级科创平台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需要不断提升建设质效,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支持。
以产业链为抓手,加强科创平台与产业链企业匹配对接,找到科创平台与产业链企业的合作契合点,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科创平台谋划重大项目,积极向国家、省争取资金支持;积极落实1+7人才政策,支持平台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让留襄的人才能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在座谈会上,各个市直部门就平台发展壮大中的人才、资金、场地等问题,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形成合力,加强对重点行业及新兴产业的平台布局,提升平台竞争力。
市科技局表示,科技部门将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坚持系统谋划,统筹创新资源,指导、协调各科创平台对接襄阳企业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有组织的转化,以钉钉子精神把高能级平台建设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
《襄阳日报》(2024年3月20日6版)
(编辑:杨淑雅 审核:汪晓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