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刘田田
3月14日,消费者网等多个机构联合发布《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3)》,指出2023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反映的诸多问题,其中虚假宣传和产品质量两类问题的占比超过70%。随即315晚会再次聚焦消费维权,曝光了一大批行业乱象,把直播带货推向风口浪尖。梅菜扣“淋巴肉”、鸡脖泥淀粉肠、色素防腐剂鸭血……真相让人大跌眼镜。食品安全作为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各类令人震惊、难以置信的行业内幕依然此起彼伏,不得不让我们再次警醒和反思。
在网络媒介和电商物流日益发达的今天,仅需一部手机就能满足我们的衣食住行。直播带货借着电子商务的强劲东风一路高歌猛进,食品作为消费“四大金刚”之一,理所当然成了直播带货的热点。五花八门的零食小吃、预制菜让消费者在大快朵颐、尽情享受味蕾冲击的同时,也潜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严格来说,直播带货与食品安全没有直接关系,只是某些主播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为不合格食品的销售推波助澜,通过有意或无意地虚假宣传售卖劣质食品来获取非法利益。首先直播带货掺杂着很强的情感因素,消费者对食品本身的了解通常比较片面,往往根据对带货主播的印象或好恶来判断品质,从而导致非理性消费,让劣质食品乘虚而入。其次是有些不法商家耗费巨资投放广告、编造故事博人眼球,利用网络直播营造声势,夸大食品本身功效,营造“砍价”现场,为获取利益不惜降低成本、以次充好,鼓吹“全网最低价”来诱导消费。第三是举证维权困难,与其他消费产品不同,电商平台的食品单价一般不高,消费者即使买到一些劣质食品,大多数也会选择忍气吞声、当作花钱买教训,少数通过投诉、举报手段向带货主播讨要说法,也往往因食品运输周期、证据不充分、退货退款障碍等问题不了了之。
“十三五”规划把“食品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板块进行专门部署。食品安全问题也由传统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饭店、食堂等主场地转向更为隐蔽的网络平台,当前的行业乱象亟需全社会高度重视并共同参与治理。
强化诚信消费环境建设是核心。要持续引导商家诚信守法经营,及时向社会实事求是公开食品生产环节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不能靠打价格战搞恶意竞争,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权益。同时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对消费者负责、对品牌负责,积极与平台和主播沟通,对质量严格把关,共同营造诚信守法经营环境,助力直播带货健康发展。
多措并举加强直播带货全过程监管是重点。相关监管部门既要审慎包容,也要严守法律底线,不断健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粉丝量大、影响力大的带货主播要重点监管,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大众食品要重点关注,对虚假宣传、价格误导、不文明带货等行为要防患未然。要优化和完善不合格食品的曝光途径,让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平台和带货主播履职尽责是必要条件。电商平台要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对入驻商家严格审核把关,充分考察调研,从源头防止劣质食品流入市场。同时加强对直播的巡查力度,减少不实信息传播,畅通维权渠道。带货主播也要主动增强自律意识和专业素养,坚持诚信带货、健康直播,传播正能量、推荐健康食品,对自己代言的食品安全负责。
消费者提高自身防范意识是基本保障。要尽可能选择知名品牌和正规渠道的产品,避免购买和食用非法或不明来源食品。重点关注食品标签和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不轻信五花八门的食品功效和超低价承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对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负责。同时也要提高维权意识,对直播平台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型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消费体验,弥补了线下消费的不足,也成为新的经济业态增长点。只有重视消费者权益,服务保障食品安全,直播带货行业才能抓住机遇、行稳致远。
(编辑:杨淑雅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