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人民法院 胡雪阳
良好的家风会在人的心田种下美好的种子并生根发芽,代代传承。在我的家庭中,也有一些传承下来的良好家风。
坚韧不拔,勤奋刻苦
我的祖上家境贫寒。爷爷人称“胡铁匠”,17岁便开始在手工业联社打铁。爷爷勤劳肯干,不怕吃苦。他常说“打铁先得自身硬”,打出的铁器,才经得起淬火。后来联社解散,机械化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铁匠铺子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家里的土坯房不久也失火烧毁。一家老小,居无定所,更无经济来源。爷爷就到处打小工、卖竹子、摆地摊,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父亲上学时营养不良,仍攒钱买书,刻苦学习,最终考上师范,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父亲被分到基层工作。尽管环境艰苦,但他一直坚持学习,攻克许多难题,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在这种坚韧不拔、勤奋刻苦的精神激励下,我考上了心仪的工作岗位。弟弟在高考前十天,因摔伤导致脚踝粉碎性骨折,入院保守治疗期间,每天忍着剧痛,咬牙复习,高考时打着石膏,坐在轮椅上完成考试,最终考上理想的大学。
清正廉洁,恪守规矩
我的奶奶因做事细心且公正,被生产队选为记工员、仓管员。
当时,社员们靠工分分粮食,工分对社员十分重要。奶奶严守规矩,不徇私情。她从不利用手中职权,为亲友多算分。当仓管员,她也不贪不占。她常说:“做事讲规矩,做人不能贪。”我的父亲和叔父都深受奶奶的影响,在工作岗位上严守规矩底线。
家中的廉洁之风,也在我身上得到传承。如今,我是一名财务人员,更是一名党员,清正、廉洁、自律,就是我的生命线。
勤俭节约,乐于助人
当年,物资匮乏,爷爷奶奶非常节俭,身上衣服补丁摞补丁。后来,生活越来越好,勤俭节约仍是传家宝。他们乐于助人,邻里乡亲遇到困难,总是倾心帮助,是乡邻口中的“大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在乡村分校教书,每月工资虽然仅有几十元,仍会省一些钱接济贫困学生。大山里,山路曲折,沟壑纵横,河水湍急。每到放假时,母亲都会细心地将孩子们一一送回家,路上遇到泥泞拉着走,遇到河流背着走。母亲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她总说,“既然选择付出,就不求回报”。
潜移默化下,我和弟弟都学会了勤俭节约,乐于助人。
坚忍不拔,勤奋刻苦,使我们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艰难阻碍;清正廉洁,恪守规矩,让我们懂得严要求,不逾矩;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教我们正确对待物质生活,用爱心温暖社会。
未来,我们一定将良好家风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襄阳日报》(2024年3月28日5版)
(编辑:杨淑雅 审核: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