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居生(左)为顾客修鞋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文/摄
“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暖心的服务,段居生将这个便民小摊有声有色地经营了30年。”上周,本报报道了《七旬老人的“无声”修理摊》,得到了众多市民和网友的点赞、回复。除了为聋哑老人的勤劳和善良点赞,留言中最多的就是询问无声修理摊的地址。
当源源不断的爱心涌入这个小摊,这个看似平凡的角落也被赋予了温暖的力量,成为了古城襄阳的一处温情地标。
爱心涌入“无声”修理摊
报道刊登后不久,记者再次来到了这个“无声”修理摊,为段居生送去了当天的报纸。虽然不识字,但看到报纸上自己的照片,老人露出了羞涩又开心的笑容,并双手合十,表示感谢。
报道中,市民王崇文在“无声”修理摊修了一次车后,就成为了“无声”修理摊的常客,经常从鱼梁洲过来找他修东西。市老年大学学员、王家台社区75岁的居民夏金玉看到本报报道后,主动成为了段居生的义务宣传员。
“段师傅不会说话,不识字,但手艺好,价格公道,希望大家都能去帮助他,照顾他的生意。”上周,夏奶奶向街坊邻居介绍了段居生的“无声”修理摊。
在夏奶奶的“安利”下,65岁的关师傅和自己的女儿到“无声”修理摊,请段居生帮忙修理家中的雨伞和自行车。
这段时间,陆续有人去“无声”修理摊上修东西,大家虽然无法和段居生用语言交流,但都感受到了他的热情和热心。
三十载岁月见证温情故事
小小的“无声”修理摊,在长征路上已经经营了30年。它是钢筋水泥城市的温情注脚,也是快节奏生活里的时光驿站。
在看到这个新闻报道后,很多人在留言板里也道出了他们和这个“无声”修理摊的故事。
“10年前,上班路上自行车漏气,请段师傅帮忙修车,他只收了1元,后来每次去打气,他也不收钱。”网友“爱好美食6263”写道。
爱运动的帆宝也拾起了儿时的回忆:“每次鞋子破了,我就在星期天来找段师傅帮忙修一下。我以前不知道他叫什么,这次通过报道终于知道他姓段。”
在长征路附近工作的“大橘”看到报道后也主动为老人点赞:“记得有一次,我有双鞋的鞋底脱落,准备扔了,偶然遇见了段师傅,段师傅耐心地帮我修好。他不仅技术好,干活还细致。”
除了一波“回忆杀”,在留言中,还有不少善意的提醒和温暖的呼唤。
“段师傅用的手机是‘老人机’,大家来时记得带现金,老人没有二维码,别给他添麻烦。”曾在“无声”修理摊上修过东西的市民热心提醒道。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勤国表示,“无声”修理摊以惠民的价格做好便民的服务,希望城市里这样的摊位足够多,满足老百姓对便利生活的需求。
在车水马龙的都市街头,段居生坚守一方小摊,用灵巧的双手为旧物注入新生命,与顾客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链接,传递向上的力量。
《襄阳晚报》(2024年4月17日9版)
(编辑:杨淑雅 审核:罗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