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浩然垂钓图(资料图片)

李白(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全媒体记者萧雨林
说到襄阳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物产,槎头鳊绝对算一个。
槎头鳊,全名为“槎头缩项鳊”,又称“缩项鳊”,也有人叫它“缩头鳊”,据传其外形特征为:缩头,弓背,体肥且扁。别看它的长相有些“呆萌”,名字听起来也土里土气,却深得古人青睐,在历史的长河中鲜活地游了千余年。
1. 南北朝时为“贡鱼”
如果要列出一个历史上的襄阳美食榜单,槎头鳊很可能位列榜首。它在历史上的首次“出圈”,应与东晋襄阳人习凿齿有关。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传)》中的“岘山”词条下记曰:
“岘山下汉水中,(出)鳊鱼,肥美。尝禁人采捕,以槎头断水,谓之‘槎头鳊’。”
后人在重辑《襄阳耆旧记》中增补了一段文字:“(宋张)敬儿为刺史,齐高帝求此鱼,敬儿作六橹船置鱼而献曰:‘奉槎头缩项鳊鱼一千六百头。’”
张敬儿一事虽系后人增补,但后来很多文人在介绍槎头鳊时仍将之一并收录。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以及南宋胡仔编撰的《苕溪渔隐丛话》在征引《襄阳耆旧传》时,都有关于张敬儿的这段记述。清代官修的大型综合类书《渊鉴类函》,清同治《襄阳县志》及光绪《襄阳府志》,在收录槎头鳊时,都沿用了对张敬儿一事的记载。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槎头鳊在东晋时期已禁止民众采捕,成为“官方指定用鱼”;而从张敬儿一事可以看出,槎头鳊在南北朝时已被作为“贡鱼”运往南京。相传,齐高帝后来曾以“槎头鳊”的名字赐封张敬儿为“槎头刺史”,可见槎头鳊的美味深得当年帝王的心。
关于“槎头”究竟为何意,古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槎头为地名,如光绪《襄阳府志》中在征引了《襄阳耆旧传》《苕溪渔隐丛话》的关于槎头鳊的记载后,还收录了北宋的宋庠在《元宪集》中的记载:“鱼梁,亦曰槎头,在岘津上,水落时,洲人摄竹木为梁以捕鱼。”这里的槎头,应该是指鱼梁洲。也有人认为槎头是指钓矶上的枯木,对此,吴曾在他的《能改斋漫录》中辨之颇详,认为槎头的意思以习凿齿的记载为准,是一种断水拦鱼的竹木工具。
2.唐宋时期的“网红鱼”
槎头鳊的再次“翻红”,首先要归功于襄阳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有多首诗都写到了槎头鳊(缩项鳊)。他在《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中写道:“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他在《岘潭作》中写道:“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他在《送王昌龄之岭南》中亦有诗云:“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我们知道,李白、杜甫等众多诗人,都是孟浩然的“迷弟”。因为孟浩然对家乡美食的代言,让槎头鳊开始频频游走在唐代诗人的笔端,正式跻身“网红鱼”之列。后来的很多诗人在追忆孟浩然时,都会提到他最爱的槎头鳊;在看到槎头鳊时,也会自然地想到孟浩然,如杜甫在《解闷》中写道:“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项鳊。”梅尧臣在《送周谏议知襄阳》亦有诗云:“雄鸭绿头看汉水,肥鳊缩项出渔楂(同槎)。”唐代诗人吴融也有一首诗写到这种鱼,其诗曰:“啸父知机先忆鱼,季鹰无事已思鲈。自惭初识查(槎)头味,正是栖栖哭阮涂。”
因为有孟浩然和杜甫这两位诗坛“大V”的加持,槎头鳊在宋代依然是文人们的“心头好”与“口头馋”。如欧阳修有“磊落金盘灿璘璘,槎头宿(缩)项昔所闻”之句;王禹偁有“扶头酒好无辞醉,缩项鱼多且放馋”的诗句;梅尧臣有“日脚穿云射洲影,槎头摆子出潭声”的诗句;彭汝砺则有“槎头缩项鳊,不减河鲂美”之叹。
苏东坡路过襄阳时,曾专为缩项鳊鱼写诗一首。只是,东坡此诗写得有些伤感,诗云:“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
看到缩项鳊,苏东坡想起了杜甫,想起了孟浩然。当他想到此鱼“贪饵每遭烹”的命运时,不禁停下了筷子,泪流满面。提到槎头鳊便心生伤感的还有黄庭坚,他在《题孟浩然画像》诗中吟道:“襄江渺渺泛清流,残梅腊月年年愁。先生一往经几秋,后来谁复钓槎头。”
此外,被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李廌在《孟浩然故居》一诗中也写道:“汉水不世情,犹有槎头鳊。”
3 .余香飘荡元明清
元明清时期,槎头鳊的“出镜率”虽不如唐宋时高,但依然可以从文人笔下“闻见余香”。
元代杨维桢在《题春江渔父图》中写道:“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鳊。”
明代的俞士吉在《汉江鸭绿》中写道:“试问沧浪翁,偕尔槎头宿。飞梦绕天河,弗顾鳊鱼熟。”
明英宗朱祁镇在赐予襄王朱瞻墡的《襄阳四时歌》中,两次提到了槎头鳊,“适情细脍槎头鳊,洽欢满泛宜城酒”“放船钓取槎头鳊,剩沽白酒宁论钱”。
清初文学家王士祯也曾向世人力荐槎头鳊。他在《万山》一诗中写道:“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脍红鲜。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此外,他在《估客乐三首》中写道:“盘烩槎头鳊,杯泛宜城酒。”足见他对槎头鳊的偏爱。清末名臣张之洞,竟然也有诗写到槎头鳊,他在《鹿门》一诗中说:“拜床难访德公庐,白发诗人作隐居。俗济无舟牢落意,槎头秋水钓鳊鱼。”
张之洞此诗,应该是写于他湖广总督任内。张之洞与襄阳有关的诗歌目前所知有4首,其中有一首便写到了槎头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槎头鳊在历代诗人心中,早已成为襄阳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而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地方物产。
记者手记
将千年特产打造成新美食名片
汉江槎头鳊的名字,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历了千余年,有着深厚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
民间曾经有一个通俗说法,称“汉水缩项鳊,味赛武昌鱼”。同为鳊鱼,襄阳槎头鳊这个品种在历史上的名气不亚于武昌鱼,只是今天已少有人知,襄阳养殖槎头鳊的不多,主打这一特色菜的餐馆也很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在襄阳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今天,如果能将槎头鳊这个千年特产打造成新的美食名片,那既能彰显襄阳特色,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全媒体记者萧雨林)
《襄阳晚报》(2024年4月19日9版)
(编辑:杨淑雅 审核:罗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