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白璐 文/摄
“天上星星数不清,一闪一闪亮晶晶……”“小腰鼓,穿红袍,圆圆两头戴皮帽……”你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在襄阳你肯定听过她的童谣。她,2020年被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评为“风范长者”;她,坚持创作童谣十余载,获奖入书作品已在襄阳市各幼儿园及小学传诵;她,连续7年参加襄阳市优秀原创童谣大赛,作品频频获奖。她就是被市直机关第一幼儿园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为“童谣奶奶”的李意纯。
关心孩子成长 开启创作之路
今年已72岁的李意纯1976年9月被分配到市直一幼工作,2007年退休前担任副园长。谈及自己最初创作童谣的经历,李意纯称,创作最初是源于对孙女的爱,自2013年孙女出生起,她就开始以儿歌的形式记录孙女成长的点滴。至孙女一周岁时,她为孙女总共写了110首儿歌。如今,李意纯创作的童谣不仅为孙女而写,也是为市直一幼的孩子写,更是为全市的儿童写。她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孩子们留下更多的襄阳印记。
李意纯的童谣作品大多以爱党爱国、家风传承、赞美家乡为主题。李意纯说,她的父亲13岁就参加了新四军,是一位革命老战士。受父亲的影响,她于1979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她鼓励儿子在上大学期间积极入党,如今全家都是党员。李意纯总结创作童谣的意义在于:一是传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二是弘扬中华文化;三是对孩子爱的表达;四是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李意纯每一篇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在2021年,李意纯参加了襄阳市优秀原创童谣大赛,她创作的《长大要当聂海胜》和《小闹钟》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同年,“泽东杯”襄阳市原创童谣诗词大赛优秀作品集中收录了她的作品《小腰鼓》,这3篇作品正是为了向党的百岁生日献礼。
李意纯认为创作童谣,写物是最难的,因为不能只写物的外形,还要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涵。在创作《小腰鼓》时,她曾多次到广场仔细观察老同志腰鼓队的排练场景。最后,她围绕“中国红”元素展开创作,并取得成功。
李意纯介绍,为了精益求精,有时自己一篇作品的创作要历经两三年。
童谣滋润童心 传承精神财富
作为幼儿园的老党员,她不忘发挥余热,只要幼儿园需要她,她都第一时间发挥带头作用。市直一幼园长朱燕萍介绍,幼儿园每学期的家长课堂、阅读节等活动中都有李意纯的身影。
朱燕萍介绍,在幼儿园“和乐”的园本文化引领下,市直一幼一直将诵读和创作童谣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始终,如定期举办教师创编童谣大赛,每学期开展“我会唱童谣”主题汇演,同时将学习习惯、游戏规则、生活礼仪等以童谣的形式融入日常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李意纯表示,今年她将继续参加襄阳市优秀原创童谣大赛,为此正在积极创作参赛作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童谣也许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伙伴,它活跃了孩子的生活,启迪了孩子的心灵。李意纯希望家长、老师们都能拿起笔来记录小朋友的成长点滴,真正为下一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襄阳晚报》(2024年5月21日5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