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何程君
临近毕业季,就业问题又成为热门话题。近日,人社部公开了2024年“三支一扶”计划,明确今年中央财政支持招募到基层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4430名,同比增长1.3%。“三支一扶”的服务期限为2年,不少大学生表示有意向参加。虽然能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但在基层“干不干得好、以后怎么办”等问题,引发大学生的普遍担忧。
据了解,2023年底,当年“三支一扶”期满人员中约70%留在了基层,为基层一线留住了急需青年人才。诚然,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听上去就很“高大上”。带着美好愿景的大学生,将为基层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掀开新篇章,但“来都来了”只解决了第一步,还要解决“留得下、干得好”等问题,仍需多方面下功夫,让基层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而非蹉跎青春的“泥淖”。
对初入基层的大学生而言,“既来之则安之”还远远不够,要抓住基层“墩苗”机遇,磨炼实干本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两年服务期限是大学生宝贵的“墩苗”期,他们有学历、有想法、有热情,但缺失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要想从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还需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上磨砺,在摸爬滚打过程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倾听民意、摸清实情。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基层、融入基层,学会与群众打交道,摆脱身上的书生气,珍惜基层“墩苗”历练机会,强化为民服务的初心、干好工作的信心、干出成效的决心。
大学生刚到基层干劲十足,总想着要担起“重任”,为大家做一些大事。但在日复一日填表和跑腿的琐事中,难免会产生“大材小用”的想法,导致“大事干不了、小事干不好”状态。殊不知,即使是办小事,办一件成一件,时间长了自然与群众感情深了。如“第一书记”黄文秀,为摸清百坭村贫困户情况,三次到访贫困户家里,帮忙扫院子、干农活,用热情打动了村民。得到群众的支持后,黄文秀带动大家修路、发展电商,顺利脱贫88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方百计地干好每一件小事,也就从一件件小事中积累了经验,在不知不觉中练就坚实的基本功,无论以后走到什么岗位,基层的实践锻炼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支一扶”服务期满,大学生该何去何从?目前,各地陆续出台了扶持政策,针对“三支一扶”人员,如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聘都拿出一定数量或比例的岗位,让这些熟悉基层情况的人员又回到基层,曾经“墩”的“苗”成长起来,又充实了基层力量。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大学生到基层,要真正“俯下身”“沉下心”,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贴近群众、贴近基层,才算“不虚此行”!无论是否留在基层,在这片广阔天地中汲取的养分,磨炼了为民服务的意志,强健了担当使命的“筋骨”,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编辑:张紫悦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