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 文旅发展的道与术

2024-05-23 12:35:00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孙楚涵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吃不愁、穿不愁,还得有闲钱去旅游!”全国两会上文旅部相关负责人的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当下文旅行业在大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去年“旅游30条”为代表的文旅政策持续出台,给这一行业带来了极大利好。今年“五一”热门旅游地保持高人气,县域旅游市场增长明显。作为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的消费增长点,如何下好这盘棋是各地文旅部门、各文旅企业的首要问题。

有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而无道,止于术。”这里的道是指规划端宏观的旅游逻辑和当地的文旅发展方向和目标,而术则是运营端能够实现对应目标的具体方法手段和技术。

规划端要考虑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方所看重的投资需求逻辑。从文旅行业自身特点来看,文旅产业链条长、上下游联动性强、带动受益面广但同时很难短时间、一次性变现。在这种特质下就使得文旅行业除了在旅游城市中展现核心吸引力成为当地的核心支柱产业,大多数情况下起到的是促进其他产业增加和增值提升的辅助功能。以湖南张家界为例,当地开发的24条生态旅游及乡村旅游精品项目,辐射周围22个乡镇的205个村,直接和间接为6万余人提供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投资项目更要具有可行性、可研性。投资方在立项开始就需考虑资金投入以及预先准备的大量市场运营成本,让其更关注资金多久可以收回甚至产生回报。这就要求规划端做好充足的市场调研,让投资者真真切切地看到未来收益,用真实详尽的数据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能够拓展投资来源形成经济合力。

规划端同样要考虑的是产业逻辑,文旅行业发展的未来绝对不是纯文旅行业而是泛文旅化的。随着社会分工和垂类市场的细化、专业化,各地在不断拓展文旅业态的边缘使之与其他业态跨界融合,产生1+1+1>3的聚合效应,从而大大提升了市场消费能力和消费体验。例如“为一顿烧烤、一顿麻辣烫奔赴一座城”等在全国各地多处上演;一次航天发射将原本的冷门城市变成“网红”。如何将当地有潜力成为特色的商业、农业、工业等与文旅行业相结合也是对规划者的考验。

最后的生态逻辑统领的是大局。在整个旅游发展的大框架内要打造的单个项目和整体项目各在什么位置?哪些项目用于招商引资?哪些项目交给当地自营?哪些作为招牌精心打造?哪些抓人眼球能够充分引流?哪些用于转化、哪些提升二销作用、哪些作为配套?主次分明才能行而高效。

有了规划端的道,继而要求运营端的术。运营端的术要有“三高”:投资建设、行业创新、服务质量,三者缺一不可。

投资建设要有高度,对于行业建设来说,政府投资以及招商引资时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当地“乡贤”。“乡贤”自身的优势自然对当地实际情况更加了解,知道哪里的山好水好,但很多乡贤可能并不具有丰富的文旅经验和专业的设计建设运营团队,这对文旅建设的效果存在一定影响。因此作为政府方要多“走出去”,从旅游的产业定位(传统自然资源开发、人文资源开发等),把握项目重点,有针对性地寻找已经有同类项目成果的、可以看到其水平的相关企业有针对性的去洽谈。在对对方企业具有一定研究的情况下,将区域内与相关企业业务对口的地块信息、当地市场区位条件、用地条件和相关政策进行推荐介绍,高效率、高标准地选择建设运营方。

行业创新要有高度。当下文旅行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挖掘历史文化参与非遗项目制作的、有观赏非遗表演的还有利用当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进行戏剧巡游的等等花样。不难发现当下没有“新瓶”很难将“老酒”的魅力向消费者展示出去,这就要求运营方在发掘潜力和创新思考上下功夫,例如在其他旅游产业专注于节假日时是否可以开发面向日常公司团建、学校组团教育等工作日文旅项目;在其他产业专注冬季冰雪经济时是否可以优化场地,将冬季的滑雪场成为夏季的冲浪场等。

服务质量要有高度。服务质量是文旅市场持续发展的命脉。在信息膨胀的当下,配套资源好、服务质量高,消费者就会自发起到宣传效应,通过互联网媒体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甚至成为当地常客。相反,服务质量低的景点将会被消费者列入黑名单,一旦某景点与类如“宰客”“强制消费”“乱收费”等污点挂钩,甚至会导致前期的大量宣传投入毁于一旦。这要求从业者具有持续发展的观念,将诚信经营贯穿始终;有关文旅部门更要协同监督执法部门形成合力,制定经营规则的同时更要“严打、狠打”,防未病时就要将态度向消费者摆出来。提升当地服务质量,净化文旅环境,促进文旅行业可持续发展。

(编辑:张紫悦 审核:王雨婷)


编辑:张紫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