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张志克
5月21日,2024农历甲辰龙年小满次日,第五个国际茶日如约而至。我国是茶树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与传播中心,茶香醇厚意悠长,沁人心脾余味香。回眸过往,4月份,汉江流域茶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在湖北襄阳国际旅游茶城开幕,200余家茶企进驻襄阳国际旅游茶城;第13届武汉茶博会开幕,吸引了来自全国450多家品牌茶企参会,传递了茗韵荆楚、香传东方的最美心愿。
传承茶精神,做强茶产业。自古以来,荆楚大地在我国茶版图上均占有一席之地,远古如古籍《茶经》所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好水烹好茶,天门人茶圣陆羽,最先领会到茶的奥妙。即便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因战事南北交通阻隔,茶路依然没有完全阻隔,这一点在大型史诗纪录片《乔家大院》乔致庸南下武夷山疏通茶道,可见一斑。今天,鄂西北地区“襄阳高香茶”成为区域公用品牌,跻身全省“一黑一红五绿”七大区域公用品牌之列;“世界硒都”恩施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大力打造“有机、绿色、生态、富硒、健康”茶叶品牌;赤壁青砖茶品牌价值评估达到43.64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楚天好茶”。
讲好茶故事,弘扬茶文化。翻阅史料可知,饮茶也是一种俭德行为,“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如《茶疏》所说:“谷雨前后,其时适中”,真是品茗尝春的绝佳时机。放眼全球,茶叶曾是我国长期对外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环视苏浙闽赣,杭州、湖州等地以立法形式将每年谷雨日确定为“全民饮茶日”。驻足湖北,茶园面积达到574万亩,茶叶产量44.86万吨,茶叶加工企业超5000家,种类、面积、产量、产值、产业规模等指标都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品牌价值、品牌强度、品牌热度均居全国前列,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全国茶企抢占华中市场的“必争之地”。飘香万里,提升茶产业附加值。如果说茶文化是我们做大“茶”产业的基础,那么茶科技则是做强“茶”产业的禀赋。茶本草木,驯而为饮,新石器时代,我国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西周时期,茶被诸侯当作贡品敬献天子。茶道至简,不必精量,唐宋以降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茶颜悦色,从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技艺和实践、茶具烧制均令人称奇。
曾几何时,茶马互市兴边富民,万里茶道交通中外。审视“茶引”凭证,感受饮茶之风风靡城乡的盛况,茶佐禅境,触摸时时处处都暗含的茶文化。以茶为媒,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坐标回望,2012年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大会成功举办,走出了中蒙俄友谊之路,架起了多领域合作之桥。茶和天下,2022年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世界各国同心携手共同礼赞“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
(编辑:杨淑雅 审核: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