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通讯员孙铁环
在此次的校长培训班上,枣阳市老年大学、南漳县委老干部局、老河口市老年大学、襄州区老年大学负责人进行了经验交流。
枣阳市老年大学:
做到“四个坚持”,促进基层老年学校教学规范化
枣阳市老年大学以“四个坚持”为抓手,全面促进基层老年学校开展规范化教学。
坚持高位推动,枣阳市委、市政府将老年大学(学校)向基层延伸工作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统一推进,出台《枣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老年学校和村(社区)老年学校(教学点)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六有”办学标准,列出全市基层老年学校建设计划书、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市级主导,乡镇主抓,村(社区)主办”的责任体系。
坚持选育结合,通过公开招聘、自荐、重点培养等途径,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老中青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借力襄阳市老年大学社区辅导员培训班,为基层老年学校培养后备教师。
坚持守正创新,制定独具特色的教学规划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创新“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全面提升基层老年学校教学质量。
坚持宣传推广,在全省、全市各级平台及媒体,大力宣传工作中的亮点,扩大基层老年学校的影响。
南漳县委老干部局:
“三化”并举,提升基层老年学校建设质效
南漳县本着“系统化谋划、协同化推进、集成化办学”工作理念,着力打造“县校示范引领、镇校全面支撑、村校特色拓展”的基层老年学校建设模式。
系统化谋划,凝聚延伸合力。南漳县委、县政府将老年学校向基层延伸工作纳入县委班子成员领办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形成县、镇、村三级书记齐抓共管格局。以“建优建强为老综合服务阵地”为契机,南漳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与该县民政、文旅、教育、卫健等部门,抢抓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和省专项补助项目政策机遇,整合各类建设资源,强化要素保障,使镇(区)老年学校建设实现了全覆盖,社区老年学校建设覆盖率达到了60%。《关于推进镇(区)老年学校、村(社区)老年教学点建设的实施方案》(南办发〔2022〕1号),将基层老年学校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考评内容。把“打造1所镇(区)示范老年学校,2所社区示范老年学校”纳入2024年县政府重大项目专项督查清单后,南漳县委老干部局联合县政府政务督查室、县发改局、县项目建设服务中心组建工作专班,确保老年学校建设工作落地落实。
协同化推进,形成延伸体系。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系统升级改造,完善校园管理、学员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制度;按照“特色兴校”要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一镇(区)一校,一校一品”的格局,推动各镇(区)实行差异化、互补式发展,建好镇(区)学校。
集成化办学,破解延伸难题。明确老年学校经费来源,统筹整合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红色驿站、幸福食堂等资源,提升阵地标准。以县老年大学教师为基本班底,动员一批镇(区)退休干部,吸收一批乡土人才,转化一批骨干学员,建立南漳县老年学校教师资源库,实现师资共享。
老河口市老年大学:
党建引领,推动基层老年教育提质增效
老河口市老年大学在推进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寻找党建与基层老年教育的工作切入点和融合点,推动党建和教学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推动基层老年教育提质增效。
聚焦思想引领,把牢正确政治方向。用好线上、线下双阵地,编排红色舞蹈、唱响红色歌曲,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邀请市委党校教师、“五老”宣讲团先后到各基层老年学校开展专题调研座谈,引导学员进一步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同时,建强党建宣传阵地,指导各基层老年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空白墙打造“党建文化墙”,营造“时时受教育,处处是课堂”的浓厚氛围。
聚焦组织建设,筑牢基层红色堡垒。完善“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党委+各社区老年学校党支部+专业班级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建立在校学员党员信息台账,选配组织能力强、民主作风好、党性观念强、相对年轻、有奉献精神的党员学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吸纳市老年大学优秀党员学员就近加入社区班级党小组,夯实基层老年学校党建。
聚焦中心工作,激发老年学员新活力。以特色党建活动引领学员发挥余热、献智出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活动融为一体,通过开展书法交流、绘画比赛、文艺演出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学员感恩党的关怀,讴歌新时代幸福生活。打造“党建引领+学校组织+学员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依托基层老年学校各专业班级成立43支志愿队,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襄州区老年大学:
依托地方文化
打造特色课程
自全市老年大学(学校)向基层延伸工作开展以来,襄州区老年大学坚持按需、据实设置课程专业,在相近区域开展差异化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形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体系,初步探索把地方文化融入教学的方法,打造以襄东非遗文化、襄南红色文化、襄北戏曲文化、城区时尚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课程。
坚持共同缔造,“五结合”解决办学难。近年来,襄州区结合“为民办实事”,解决办学资源从哪来的问题;结合“资源融合”,解决场地到哪找的问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及乡土文化资源”,解决办什么班的问题;结合“城乡互动”,解决老师到哪找的问题;结合“涉老服务”,解决工作合力怎么形成的问题,推动全区老年学校向基层延伸工作政策一体化、机制一体化、推进一体化。
坚持挖掘特色,因地制宜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按照襄东、襄南、襄北三大区域特色,充分发挥民俗优势,发挥地方人文资源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互补式办学发展之路,把“一校一品”做大做响。另一方面,结合创业、就业等需求,开办一批既接地气,又实用的专业。
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发挥领航作用。以争创全国老年大学示范校为契机,加强襄州区龙头示范校建设,为推动基层老年学校差异化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去年以来,襄州区老年大学通过调研摸排,确定将峪山镇星火村、黄龙镇向湾村、浩然街道育红社区、程河镇邓岗村4所老年学校打造成为基层老年学校特色课示范点,并根据村、社区的实际,分别就办学方向、组织架构、开班课程等进行分类指导。
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协调助力基层老年教育。每年11月,全区定期召开由区财政、教育、民政、公安等部门参加的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会,重点研究基层老年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区老年大学多次扩充教师资源库,储备教师150余名,鼓励支持教师到社区、村,开展经常性送教下乡活动;开设基层学校教师跟班学习绿色通道,把“土专家”变成“专业教书匠”。筹建城乡老年教育联盟,打造基层老年学校交流平台。
《襄阳晚报》(2024年5月29日12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罗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