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 打好基层减负“持久战”

2024-05-31 12:31:23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徐婧雯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党群服务中心调研时指出,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

“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矛盾问题最多、工作压力最大的地方。作为穿针引线的基层干部,“五加二”“白加黑”是家常便饭,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处于大量繁杂的无谓事务和有限精力的矛盾之中,甚至出现了“越干越怕”“越干越浮”的困境,“躺平、佛系”的基层干部也逐渐增多。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各地各部门整治文山会海、规范考核督查、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但是,也要深刻认识到,把基层负担减到位,并非一日之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像“牛皮癣”,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只会落得“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常年提、常年改,打“持久战”“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近期通报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到,一些干部身上还存在着政绩观不正的问题,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热衷搞“政绩工程”“数字政绩”,为民干事想得少,为己做官谋得多,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让“一时的政绩”变成了基层“长期的包袱”。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就必须根除政绩观错位的病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察实情、出实招、解难题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关键还要在建立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上下功夫。当前,社会治理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责任和事权扎堆转移,基层承担了超出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任务事项。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需从机制上破题。要强化系统思维,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明确乡镇(街道)职责,推动职权对等、财权事权匹配。统筹配置人员编制,推进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充实工作力量。加大资源整合,统筹各层级执法力量,优化执法流程,着力构建边界清晰、权责一致、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最终要落到真抓实干上。干事创业成效的虚与实,也是党员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的虚与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贯彻党中央精神‘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决不允许‘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千虚不博一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实”字当头,坚决摒弃“唯上”“唯书”的思维定式,克服“形式主义”惯性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聚焦民生所盼,多一些“雪中送炭”,多下“绣花功夫”,踏踏实实做实事、求实效,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为基层减负,贵在持之以恒,重在知行合一。要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常抓不懈、落实落细,努力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以过硬作风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编辑:杨淑雅 审核:王雨婷)


编辑:张紫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