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张志克
连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华北、黄淮、江淮气象干旱迅速发展,热浪一波接一波,致使夏种农作物遭遇严重“烤”验,播种保苗、抗旱保灌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向地借水,只为“清泉”如许来。生命之源在于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功实现跨流域调水的宏大目标,十年调水超过650亿立方米。生产之要在于水,追根溯源,把脉问诊,此次中部大旱,原因无外乎气象干旱,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放缓、地理土壤因素、植被生态状况、人们的生产活动等对干旱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解渴中部”,破解“望天收”的干旱困局,离不开便捷的水利工程。驻足楚都宜城,百里长渠润泽两岸沃土,让流经区域成为“小天府”,眺望襄阳北部引丹灌区,通过清泉沟进水闸引丹江口水库水自流灌溉面积达210万亩,成为荆楚大地第二大灌区。无独有偶,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蹄疾步稳,努力打通输水线路“最后一公里”,向襄阳、孝感等地的11个县市区供水,惠及580余万群众、500余万亩耕地。
向田要水,调整种养结构。念斯在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指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是宁夏推动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宁夏要珍惜黄河水资源,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胸怀“国之大者”,端稳国人饭碗,磨砺以须,及锋而试,面对“旱得冒烟”的庄稼,每个亲历者都“捏了一把汗”,痛定思痛,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而水产品产量却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40%,我国蔬菜产量更是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50%左右,在保证“菜篮子”“果盘子”供应前提下,必须适当调整种植、养殖结构。
向天借雨,敢叫“甘霖”洒四方。俗话说,“一欠等三收”,旱灾是乡土中国的不二大敌,远如丁戊奇荒、1942年河南灾荒,近有2010年云南旱灾、2022年鄱阳湖“汛期反枯”“枯期极枯”灾情。今年,受副热带高压长期滞留华南、梅雨季偏晚、夏季风偏弱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中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与以往兴修水利、抗旱打井、爱心送水的抗旱减灾稍有不同,“科技减灾”元素不断增加,随云层变化,空地一体化人工增雨范围明显增多,硬核的飞机增雨、地面人工降雨弹作业,为“中部粮仓”大面积久旱的秋庄稼带来“甘霖”。
“水利万物,一水三用”,既要保生态,又要保生活,还要保生产。心中惜粮,牢记“1993年我们才全面取消粮票制”的过往,在全社会倡导节粮节水行动。生态兴农,因地制宜地在雨量充沛区域推介“稻蛙、稻鸭、稻虾”共生模式,修复生态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耕地红线之外开展旱地退耕还草作业。科技兴农,推广节水灌溉,减少大水漫灌,降低地下水开采量,广泛应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土壤植被蓄水能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努力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源灌区建设无缝对接,筑牢秋粮安全、全年粮食安全的基础。
编辑:王鑫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