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 把千年古城搬上银幕

2024-07-03 15:57:28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李钊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产业是围绕影视作品所进行的生产、营销、放映、发行、后产品开发、设备技术服务、影视场馆建设等相关产业形态的统称,产业链条长、规模大、带动强,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已成为助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从市场需求看,发展前景广阔。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为549.15亿元,城市院线观影人次达到12.99亿,2024年春节档票房总收入达到80.16亿元,创历史新高,据报道,我国电影票房占全球票房比例从2022年的16.3%提升到2023年的22.8%。影视行业的火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集中反映,经过多年发展,以影视为代表的文化产品消费已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从政策导向看,发展机遇叠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作出了“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的重要部署。影视产业横跨投资端和消费端,在国家大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大背景下,影视产业发展必将迎来一系列政策红利。

从发展态势看,各地争相布局。随着影视行业持续火热,全国多个地区都把发展影视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北京出台推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条”,为影视产业提供有力支撑;苏州建设数智影视文化产业园,推动影视产业积聚发展;金华市出台影视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全力打造“国际影视文化之都”;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省市区三级政策叠加发力,全力扶持影视全产业链发展,还有长春、海口、无锡等地,都出台了支持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抢夺发展资源。各地争相布局的背后,是对市场前景的普遍看好。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古城保护与利用、文化强市建设等,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一大批文化资源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基础、有优势在影视产业方面突破发展、形成规模。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襄阳有2800年建城史,汉晋以来、代为重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之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楚文化、汉水文化、三国文化在这里孕育兴起,《三国演义》120回故事中有32回发生在襄阳;“射雕三部曲”更是以“铁打的襄阳”作为历史背景。这里还是汉光武帝刘秀、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家乡,筚路蓝缕、卞和献玉、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历史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厚重的文化积淀、多彩的文化形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

独特的城市风貌是影视拍摄的天然宝库。襄阳有山水交融的自然之韵,悠悠汉水碧波荡漾,秀美岘山蜿蜒起伏,“汉江明珠”鱼梁洲绿意盎然,山水城洲相融共生,呈现“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丽画卷,金庸先生盛赞襄阳:“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是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襄阳还有特色鲜明的空间格局,东津新区散发都市魅力,樊城区充满烟火气息,襄城区尽显古韵精致,襄州区浸染田园风光,高新区产业发展脉搏涌动,还有各类工业遗产、文化场馆、A级景区在全市星罗棋布,丰富的资源、独特的风貌是绝佳的“天然摄影棚”,能够满足多种类型影视拍摄需求。

良好的基础为影视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襄阳有唐城、汉城两个影视基地,近年来,先后接待勘景剧组近500家,拍摄《妖猫传》《影》《九州缥缈录》《梦华录》等影视作品100余部,唐城影视基地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影视基地”、海南岛电影节“优质取景地”称号。同时,贾玲等襄阳籍著名导演、演员心系家乡发展,多次为家乡“上分”,通过她们的影响力和资源,助力襄阳影视产业发展。比如,贾玲将电影《你好!李焕英》放在襄阳拍摄,随着该片创下全球女导演单片票房最高纪录火爆出圈,取景地襄阳东方化工厂、卫东机械厂成为影视圈热门话题,吸引了来襄游客争相参观体验。

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为影视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襄阳是联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南船北马、七省通衢,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铁水公空现代运输方式齐备,西武高铁、郑渝高铁、呼南高铁在这里交汇,机场航线覆盖国内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小河港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快速流动,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和交通保障。

加快影视产业发展对扩大襄阳文化影响力和城市知名度、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意义重大,应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襄阳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加强谋篇布局,加快培育壮大影视产业,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的动能。

建立影视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把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产业链链长制,组织产业链专班积极引进产业链重点企业,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项目谋划建设,推动影视拍摄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不断完善影视创作、后期制作、版权交易、宣发放映、衍生品开发等产业链布局。学习借鉴北京、青岛等地经验做法,加快制定出台支持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明确影视产业投入机制和影视企业投资、运营、创作、业绩奖励标准,对在襄拍摄、取景的影视剧,根据收视率和票房情况“一事一议”给予支持,更大力度吸引头部企业和剧组、团队入驻。

加快完善影视产业发展生态。做强硬件。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对标一流水准,加快补齐场地、置景、道具、器材等配套设施短板,建设高标准影棚,提升影视拍摄板块竞争力。做优服务。搭建影视产业服务平台,积极引进专业群演、综合服务、专业技术等服务团队,整合全市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协调金融机构为影视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探索以襄阳文旅集团和襄阳融媒体中心(襄阳新闻传媒集团)为主体,为影视企业提供版权运营、影视发行、版权受托代理等交易服务,努力实现影视剧组“带着本子来,带着片子走”。做实载体。借鉴“横店模式”,围绕唐城、汉城影视拍摄基地,谋划建设影视产业园和集拍摄、制作、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影视特色小镇,积极承办各类影视节事活动,进一步积聚发展资源,营造具有襄阳特色的影视产业发展生态。

推动“影视+”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我市文旅、科技等优势,探索更多“影视+”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提升行业整体实力。推动“影视+资源”融合。梳理全市影视基地、自然风景、都市风光、工业遗产等特色资源,适当进行开发建设,推动影视拍摄由影视基地古装为主向年代、都市、科幻等全剧场类型扩展,更好满足影视发展需求。推动“影视+文旅”融合。将影视拍摄基地、热门影视剧取景点与旅游景点串联成线,鼓励在影视作品中植入襄阳旅游元素,打造古隆中-唐城-古城历史武侠、岘山-鱼梁洲人文山水,以及华侨城主题乐园现代时尚、樊城市井生活体验游赏等一批影视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全市文化IP、影视外景、特色街巷、特色美食等影视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推动“影视+科技”融合。发挥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和襄阳云计算中心优势,以数化襄阳建设为契机,加强与互联网头部企业合作,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影视制作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带动内容策划、制作工艺、生产效率、艺术风格和传播方式等迭代升级,为影视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动力。

编辑:王鑫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雨婷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