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王龙龙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堰河村作为襄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先进典型,其做法植根于襄阳市情、农情、民情,其经验可复制、易操作、能推广,为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总结推广堰河经验,必须把握精髓掌握要义。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堰河经验蕴含着坚持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径的科学思维,蕴含着统筹保护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先进理念,蕴含着走好群众路线、实行共同缔造的管用方法,蕴含着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机制,蕴含着干部冲锋在前、务实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是襄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座精神宝库、经验富矿。既要好好总结、学深悟透,从中汲取充沛养分、寻找真经妙招;又要积极探索、主动实践,蹚出新路子、开创新局面。
总结推广堰河经验,必须量体裁衣科学运用。坚持学中干、干中学,才能更好推广堰河经验、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保持定力、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要做大共同富裕底盘,统一规划、统筹布局、整合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群众各尽其能。要做实共同缔造方法,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乡村环境整治、村庄规划建设,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互促共进。要做多乡村振兴助力,坚持党建引领,选优培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总结推广堰河经验,必须凝聚合力见行见效。各地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各个村党组织都要扛牢乡村振兴重大政治责任,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导,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勇于争先创优的决心和坚持钉钉子精神,发扬“争抢转”作风、保持“拼抢实”状态,认真消化、深化、转化堰河经验,确保总结推广取得实效,以生动实践推动襄阳乡村振兴“百花齐放”。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我们要按照“千万工程”的要求,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使新时代的农村“颜值”更靓、农民“腰包”更鼓,把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刻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