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 创新传承历史遗产,共筑文化永续未来

2024-08-02 10:23:00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 王登辉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成就。同时,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这对我们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深远愿景。

融入人间烟火气,让文化遗产更具生命力。历史文化遗产是5000年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藏,其通过历史文物具体体现,但却不是冷冰冰的文物堆砌。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实践,是先民们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其源于生活,还需归于生活。因此,让文化遗产回归生活,融入人间烟火,才能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更好传承发展下去。例如,国家博物馆每年推出40个左右精品展览,真正让文物走出库房,走进展厅,走上展线,让观众面对面感受历史文化。原创大型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将《离骚》等楚辞融入其中,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给观众以更深层次体验。这些走进生活的表达方式让历史文化真正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人们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更能体味到其中的美好。

融入新质生产力,让文化遗产越来越“City”。一句“‘city’不‘city’”反映了当前的外国人中国游的热度,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数据显示,以黄鹤楼、拙政园、故宫博物院等为主的历史文化游占据较大比重,而将虚拟现实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大唐不夜城更是让外国游客直呼太“city”了。这种将新质生产力应用其中的方式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赛道,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可以让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极大地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对文化遗产的需求与偏好,从而精准施策,提升保护效果。

创新文化新形式,让文化遗产传承永续。历史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历史演进而不断去芜存菁,这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本质之一。我们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要在尊重历史、尊重原貌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新的文化表达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光彩。这包括创作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艺作品、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举办跨界融合的文化活动等。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我们不仅能够丰富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新的动力。只有通过这样的不断淬炼、不断创新,我们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文化,确保历史文化遗产更迭永续。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传承、利用与发展好这些宝贵资源,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编辑:崔怀宇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雨婷


编辑:崔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