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施宇婧
“40元游桂林4天3夜还包吃包住”“499元享受 6天5晚的云南深度游”……随着暑期旅游市场高涨,“不合理低价游”乱象也频频涌现。为了招揽更多游客,一些旅游团以不实价格、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既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近期“不合理低价游”乱象频现,这也提醒我们:要想真正根治,需要多方合力,以更严厉的惩治措施重拳出击。
“不合理低价游”打着“低价”幌子行“宰客”之实。据《法治日报》报道,参加低价游时被强制购物的现象并不少见。有游客报了“280元琼海到三亚”的旅游团,最后买了2万元鱼油;有人参加“50元旅游团”,花1万多元买了一床蚕丝被。从乱添的非紧要保险、到游船表演等变相的“二次消费”,再到指定购物场所,进行软硬兼施的“诱导消费”“强制消费”,一环环下来,满是套路,污染了旅游市场环境,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次次损害。
“不合理低价游”为何屡禁不止?其实早在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就出台了《关于打击组织“不合理低价游”的意见》,明确了“不合理低价游”的违法处理标准,但这种乱象至今仍屡见不鲜,客观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起,一些打着“低价游”噱头的旅行团充斥网络。开启了线上“哄骗”之旅。另一方面醒目的低价、带着“滤镜”的虚假视频、刷单获得的众多好评加上主播激情的讲解,这些诱导行为都迎合了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极易吸引用户眼球。同时,账号开通门槛低、平台监管难度大、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也是“不合理低价游”一次次卷土重来的重要原因。
要想真正根治“不合理低价游”,需要举合力以更严厉的措施重拳出击。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厘清“不合理低价游”边界,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并加大惩治力度,让旅游团“不敢”越雷池一步。当然,解决“不合理低价游”这个难题,单靠监管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网络平台也要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积极 协助监管部门开展相关乱象清理工作,借助AI进行虚假宣传识别,严格实名认证和审核,及资质审时清理关停相关账号。消费者也要提升法律意识,增强辨别能力,做好相关证据保留,积极主动举报。
当下正值暑期游高峰,这对襄阳的旅游市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部门应形成合力、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未雨绸缪严防旅游乱象,守护民众旅游热情,方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旅游市场环境,以更有力的监管、更真诚的服务、更丰富的体验,共同助力襄阳打造旅游名片。
编辑:崔怀宇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