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徐勇
从小学习成绩就是年级前几名,进入襄阳三中后,成绩经常排名年级前十,今年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记者8月2日来到保康县黄堡镇岞峪村优秀学子高玉洁的家时发现,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还收留了一位聋哑老伯,并已义务照顾他24年。
高玉洁的爸爸是一位普通农民,40岁时,他远赴宁夏挖矿,并把妻女带了过去。
那时候,两岁的高玉洁和父母挤在一间活动板房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勤劳肯干的高爸爸很快从普通工人干到了班长,一个月收入有七八千元。
高爸爸很重视女儿的教育,他知道这种工作干不久,等到女儿大一点,一定要回老家,给她一个稳定的环境,让她好好学习。
高玉洁的妈妈下岗后在家照顾孩子,虽然书读得不多,但她每天都认真辅导女儿学习。“就拿英语来说,单词总共就会那么几个,能教一点是一点。”高玉洁的妈妈笑着说。
对于自己的学业,高玉洁说,自己从小就认为一定要把学习搞好。小学、初中时,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后,她被特招进了襄阳三中。进入高中后,她的成绩依旧处于年级前列。
2000年的一天,高玉洁的爸爸无意中发现一位衣衫破旧的中年人待在他家屋檐下避雨,看起来很饿的样子,于是好心给他端了一碗饭。没想到,第二天这个中年人还没走。此后,高爸爸每天给他端来饭菜。这个中年人是位聋哑人,他留了下来。他虽然不会说话,但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看起来挺善良。久而久之,村里人也都习惯了这位聋哑人的存在。
高爸爸从来不要求这位聋哑人做事,他在这里生活得颇为自由,平时喜欢外出捡些旧物品,卖了换钱。
2015年,高家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解决了住房问题。搬迁之后,这位聋哑人依然跟着他们生活。
“多一个碗、一双筷子的事,要说负担肯定会有,但他住这么久了,就像一家人,实在不忍心不管。”高爸爸说,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他们经常早出晚归,只有孩子奶奶和她在家。看到“哑伯伯”从外面回来,还没有吃饭,高玉洁总会给他端一碗送去。
高爸爸现已年近六旬。干不动体力活儿后,他靠着会吹唢呐的本事,在村里接一些婚丧嫁娶的活儿。虽然一家人并不富裕,但在他和妻子的操持下,家人都未缺衣少食。
记者将高玉洁一家的情况反馈给此次助学活动的主要出资方——襄州区雲毅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姗月后,她说:“高师傅夫妇不仅凭着勤劳肯干脱贫,遇到遇困之人还热心照料。他们不仅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培养出了一位优秀学子,我们应该资助他们。”
《襄阳日报》(2024年8月7日5版)
编辑:崔怀宇
审核:罗安 终审:杨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