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勤于思考的教师

2024-09-05 09:13:55 来源:襄阳日报

刘湘丽

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随笔集《风中芦苇在思索》名字的灵感来自帕斯卡尔的名言“人虽如脆弱的芦草,却是能思考的苇草”。这句话激励我们要成为那“能思考的芦苇”,因为深刻的思考是成就伟大的起点。

李老师的教育成就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项永远充满新意的职业。这要求我们不仅保持新鲜的视角,更要有不断更新的灵魂,而写作作为思考的助推器,使李老师的教育案例保持原汁原味,总结并提炼出独到的教育智慧和艺术。

在一次演讲中,李老师直截了当地指出,许多教师所缺乏的正是两个关键能力:阅读与写作。他强调,区分普通教师与教育专家的便是是否能够持续思考并将思考内容记录下来。

对照李老师,再思考自己的经历,我也曾有过成功的教学案例,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的价值。然而,当这些思考涌现时,我却未能及时将它们转化为文字,总是以“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说吧”“何必这么苛求自己”等借口推托,让惰性占了上风。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曾经鲜活的教育故事渐渐被遗忘。当我需要写文章或论文时,往往苦苦回忆,努力想要捕捉那些逝去的灵感,却发现难以回想起细节。这种缺乏持续积累的毛病,使我对写作产生了畏难情绪。

在教育的旅程中,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选择:沉浸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或像李老师那样,不断追求学习与成长,成为真正的教育改变者。正如李老师所示范的:持续的阅读、反思性的写作和深入的思考是我们提升自我、实现教育理想的关键步骤。通过把握每一个教育案例的深刻启示,我们不仅能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

因此,让我们从李老师的经验中汲取力量,将每日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及时转化为文字和行动。这不仅是对自身职业的尊重,也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在教育的田野上,勇敢地做那“能思考的芦苇”,在风中不断地学习、思考、成长,共同追求教育的卓越与创新。

(作者单位:襄阳市荆州街小学)

《襄阳日报》(2024年9月5日7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汪晓璐 终审:职战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