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通讯员邓爱华
月饼寓意团圆和美满,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在老河口南街口有一家小作坊,白氏三代人在这里延续着襄阳市非遗项目——老河口薄切月饼制作技艺,守住一家人的“生计”,既享受天伦之乐,又留住了乡愁里的老味道。
日前,正值月饼销售旺季,记者来到“白师傅糕点”,只见一大家人各司其职,忙着擀皮、制馅、包馅、烘烤、包装、发货……“节前一个月最忙,现做、现卖。以往,通常是老人爱吃传统月饼,现在年轻顾客也越来越多了。”老河口薄切月饼制作技艺传承人白贵海、白杨父女介绍,传统手工月饼因承载了百姓记忆里的味道,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只做一种口味的 薄切月饼
记者:这项制作技艺发源于什么时期?为什么叫薄切月饼?
白贵海:老河口月饼生产历史悠久,因其皮薄、层多、入口绵甜而被称为薄切月饼。清《光化县志》记载:“中秋祀月,列西瓜、月饼、枣、栗、榛、柿,饮葡萄酒或鼓乐灯彩送瓜,以兆绵瓞。”民谚有云:八月十五月儿圆,芝麻月饼摆堂前。
自古以来,老河口就是一个四方客商云集的码头,素有“小汉口”之称。老河口在明清时期商业昌盛,集市繁荣,人员流动量大,饮食服务业种类齐全,为传统食品老河口薄切月饼制作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条件。
据老河口市群艺馆整理的资料显示,清末老河口有糖坊十多家,家家在中秋节前制作月饼,满足市民之需。民国时期糕点生产户达23家,月饼及其他糕点远近闻名。1956年,政府将这些个体糕点户组织起来,成立公私合营的食品厂,糕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不断更新。多年来,老河口薄切月饼以其精细的制作方式,物美价廉的优良品质畅销老河口及周边地区。
记者:从外观看,老河口薄切月饼的特点是正反面都裹着一层芝麻。通常,需要哪些制作工序?
白杨:就着芝麻一口咬下去,月饼香极了。人们喜欢用包装纸接住月饼皮渣子,最后一口再倒进嘴里,细细咀嚼,很是满足。我们的月饼馅料丰富,甜而不腻,软硬适度,口感酥松清爽,留有余香。其制作工序主要分为4步,擀皮,制馅,包馅、外皮粘芝麻,烘烤。其中,擀皮最难,需要先将精面粉炒熟,采用食用油拌面和水加油拌面两种形式,将拌好的两种面团分别擀压折叠多次,再将两种擀压好的面皮合在一起擀压,形成月饼面皮。只有力道合适、油面混合均匀,才能确保口感酥松。
记者:听说你们家只做一种口味的薄切月饼,是吗?
白贵海:传统薄切月饼只有五仁口味,五仁馅料有白砂糖、冬瓜糖、青红丝、桂花、瓜子仁、花生仁、冰糖、橘丁等,都是由我们按照传统配方,自己拌料。如果种类多了,我们忙不过来。我们也不想失去原来的味道。这项传统技艺在我们家延续了四代人,我们只做一种口味的薄切月饼,因为只有老配方才是记忆中的味道。
是生计也是乡愁
记者:这项传统技艺延续了几代人?
白贵海:仅我们家就有四代人。我的爷爷白长兴15岁到老河口一家果子铺当学徒,后在市区花城门万福街开长兴果子铺。父亲白守山从小跟着我爷爷奶奶在果子铺学做糕点,常常挎着篮子到茶馆、戏楼卖月饼等糕点,1956年公私合营后进入原光化县食品厂做工,从工人升到技术监管。我从6岁起,一放学就到食品厂帮忙,开始是包糖纸,后来跟着父亲学习做月饼等糕点。
我们一大家子都在商业系统工作,1998年企业改制后纷纷下岗。这么多人怎么生活?关键时刻,老父亲带领我们在市区南街开了糕点店,解决了大家的生计问题。
白杨:我是1984年出生的,从小就在店里帮忙制作月饼。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到深圳闯荡,从事销售工作。一方面我年轻气盛想干点事儿,另一方面我又是个恋家的人,一天要跟父母打好几通电话。后来,因为父母年纪也大了,所以我于2010年回家继承了糕点店,又跟着父母做月饼。
记者:你们对这项传统技艺有没有特别的回忆?
白贵海:酸甜苦辣都有。小时候是甜蜜的回忆,那时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但我在食品厂工作,能吃到糖果、糕点,那是人人羡慕的事儿。创业时我也历经了艰辛,晚上熬夜做月饼,白天骑自行车一家家送货。月饼卖得好的时候,我也很开心,从农历八月十二开始,门口便排起了长队,中秋节前,店里包装好的月饼就已经被一扫而空了。
白杨: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都在玩,我却要帮着家里做月饼,这曾是我“痛苦”的回忆。后来,我在外地奔波,思念父母、家乡时,常常会想起家人一起制作月饼的场景,回味月饼的香甜,又觉得还是在自己的家里踏实。
更多年轻人爱上老味道
记者:传统月饼最近销售情况如何?还有其他产品吗?
白杨:除了月饼,平常我们还制作、销售锅巴等小吃、糕点。
近几年,在本地政府和文旅部门的宣传推广下,薄切月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老人爱吃,年轻顾客也越来越多,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以往,我们主要靠批发销售,挨家送货,比较辛苦,现在只做门店生意,销售量也很好。很多在外地的襄阳人,也会托朋友、亲戚前来购买,我们代发快递。
前几天,有人来找我们搞直播卖货,但我们节日前实在忙不过来,短时间供应不了太多货,因此婉言拒绝。
记者:一天通常要工作多长时间?
白杨:父亲是“技术总监”,每天早上6点就来了,准备馅料,方便工人来了直接干活,直到忙到晚上10点才回去。他总说,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无论是选择优质材料,还是按照比例制作馅料与面皮等,每一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我也跟着父亲忙,做月饼主要忙这一个月,大家从早忙到晚,累得肩膀、胳膊都是酸的。
记者:在机器流水线生产的月饼越来越多时,你们为何还要坚持手工制作月饼?
白杨:其实,我也曾有很多想法,办过厂,挨家挨户送过货,生产、销售、售后都要负责,而且产品时令性很强,所以即使我们身心俱疲,利润也很薄。前些年,我出过一次车祸,思想上也转变了很多。我觉得,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就是最大的幸福。守护传统制作技艺,守住20多年的家族作坊,自产自销,也能让生活越过越好。
老月饼,带给人们的是温馨的回忆。品尝小时候的味道,就能找到家的感觉,才有过节的滋味。我想,这也是传统月饼能重新获得大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襄阳晚报》(2024年9月11日7版)
编辑:王鑫
审核:汪晓璐 终审:肖雨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