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 | 粮安天下,向人类交出中国粮食安全最美答卷!

2024-10-23 15:37:12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 张志克

10月16日,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如约而至,全球眼光再次聚焦湖北武汉,问道珞珈山,共圆粮安梦。放眼神州,从“以粮为纲”到“向沙漠进军”,从“舌尖上的中国”到“践行大食物观”,我们走出了一条“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的康庄大道。环视各国,“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的孜孜追求正在成为现实。

科技兴农,大国粮仓“成绩单”亮眼。“土里刨食”,曾经是一代代先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最真实的写照。如今,数以万计的“新农人”扎根希望的田野,在广阔天地上大有作为。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诸多无人驾驶的播种机耕耘在祖国大地上,开创出了智能化农机和新农技、新农艺相结合的“兴农”新路径。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仅以植保无人机为例,全国保有量已达20万架。与此相适应,农业社会化服务蹄疾步稳,获得迅猛发展,在助农增产增收方面大显身手,为我国取得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傲人成绩提供重要支持。

藏粮于地,筑牢粮食安全战略“第一防线”。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粮食为万物之首,作为我国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准绳”,18亿亩耕地是生命线、安全线、政治红线。从耕地总量上看,印度、美国耕地面积均超过我国,再从人均耕地面积上看我们仅为1.37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2021年起,我国耕地面积止降为增,实现难得的“三连增”,净增耕地1758万亩,相当于在湖北省又增加了一个襄阳(1009.05万亩)、宜昌(439.76万亩)、武汉(360.65万亩)的耕地面积之和,全国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已被遏制。如今,各地牢牢坚守耕地保护“思维底线”,全力挖掘耕地保护后备潜力,以“华夏第一城池”为例,“襄两优338”等优秀品种为百亿斤产能提供“农业芯片”支撑,襄阳市示范种植麦—玉“吨半粮”模式破解着增产增收难题,为构建耕地保护新格局,写好耕地保护襄阳“答卷”贡献着力量。

优粮优储,唱响节粮减损“主打歌”。仓廪实而知礼节,乡土中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治国理政的基础性工程,虽有“农为邦本,劝课农桑”的种种尝试,仍然改变不了盛世天子“移都就食”、海瑞买2斤肉为母祝寿轰动朝堂的无奈。知古惜今,我国以世界第一的粮食产量,撑起人口大国的物质基础,托起国运民生,其功甚大,其业甚伟。不违农时,及时烘干,减少粮食生产“最后一公里”损耗,只为颗粒归仓。驻足荆楚大地,截至今年7月,湖北省已建成粮食烘干中心2308个,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提高到27.79万吨,水稻、小麦的产地烘干率分别达到82%和95%。从粮食生产、收购、运输到存储,湖北尽量消除每一个环节的浪费。更难能可贵的是,“光盘换水果、酸奶、纸巾、文具、鸡蛋”等有益实践在襄阳二十四中落地生根,学生们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的好习惯早已入心入脑。

粮是百价基,食为众政首。看国际,俄乌冲突以来,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比以往更为严峻,乌克兰冬小麦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国际化肥价格依然处于高位,国际粮价涨幅很高,一些粮食出口国相继取消出口。观国内,我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旗开得胜,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团队为大国粮仓贡献2.5亿吨优质稻谷,把30多万吨优质稻种播种在1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土地上,推广面积超4.5亿亩,把“红莲稻”变成了“国际稻”。视湖北,建成高标准农田4600万余亩,耕地总面积增加81.08万亩,粮食产量连续11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常年外调稻米在110亿斤以上,汉江大米公用品牌知名度直线攀升,“江汉优米”在业内好评如潮,重塑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辉煌,为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湖北省应有的贡献。

编辑:崔怀宇

审核:黄金丽 终审:王雨婷


编辑:崔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