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刘自航 通讯员 尚进
“你们看,这生姜色泽金黄、体态饱满,再来闻闻,是不是姜香浓郁、辣味十足?”11月7日下午,蹲点乡村媒体采访行记者来到襄州区朱集镇下湾村时,该村村民崔红杰正忙着给生姜去泥、装箱。她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批生姜将以每斤15元的价格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地,“我今天就能获得2000元收入,很不错。”
“我们的生姜能卖这么高的价格,得益于小庭院生态种植。”襄州区委统战部驻下湾村第一书记马波介绍,下湾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利用庭院闲置空地打造“小菜园”,并推广生物发酵技术,零化肥、零农药种植的农作物品质高,受到不少城市居民的青睐。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产品需要好销路。对此,该村创立“一亩慈田”品牌,探索“生态种植+电商销售”模式,与知名助农平台合作,承接订单。同时,开发下湾豆腐乳等特色产品,提高农作物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下湾村毗邻唐河,滩涂面积2000余亩,多年前水土流失严重,多次造林绿化效果不佳,部分村民还在沙滩上试种过果树,但规模小、品质不好、效益不高。
2020年,随着316省道唐河、白河两座特大桥建成,朱集镇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该镇决定在唐河沿岸打造滩涂梨园,并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沿途10个村组发展梨产业,不仅无偿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还在梨树产量形成之前分别给予农户、合作社种植补贴。
政策东风吹来,下湾村迎来发展机遇。该村成立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种植梨树,并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至2000余亩。同时,与省、市农业科技院校合作,邀请农技人员传授梨树修剪、压枝、间作套种等技术要点,引导村民套种紫薯、高油酸花生、大球盖菇等,确保梨园产生效益前村民有收入。
时光荏苒,3年前种下的“苹果梨”在全村干部群众的细心呵护下于去年成功挂果,产值达到1700万元,村民增收近1100万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下湾村便加大投入,改善村容村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如今,进村、进组公路相继翻修、绿化,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娱乐广场相继建成,曾经的小堰塘摇身变成“明达堰”,千亩滩涂已不见当年荒凉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周边群众前来休闲健身。该村每月还针对65岁以上村民举行孝道文化大餐活动,拉近干群距离,促进家庭、邻里和睦,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村里打造了3条和美乡村观赏线路,今年还将建设电商平台,销售芝麻叶、萝卜干、干豇豆等土特产,发展生态蔬菜认养田等生态旅游休闲项目,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下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建说,该村将持续走好绿色发展道路,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襄阳日报》(2024年11月12日3版)
编辑:杨星
审核:罗安 终审: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