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睎菁 特约撰稿人 陈建波 通讯员 马琴
她善于创新,精心准备生动有趣的课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她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与学生打成一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上,她认真教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课堂外,她是家校沟通的桥梁,用真诚换真心。她就是东津新区汉水小学90后语文教师刘晨晖。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刘晨晖深知,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之余,刘晨晖不断给自己“充电”,翻阅教学书刊,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研活动中,刘晨晖虚心向其他同事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堂上,刘晨晖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做好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串联,让每一堂课都生动有趣。同时,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鼓励学生由静听转变为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刘晨晖说,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打牢基础很重要。在课堂上也要多赞美、多表扬,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挖掘教材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觉得课本离自己并不遥远。
除了课堂上的创新,刘晨晖非常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她引导学生将单纯的课本学习转变为课本为主、课外为辅的模式,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每周抽出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并为他们创造机会进行分享展示。在她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习惯日益养成,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刘晨晖也会格外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一次,班里的一位学生小敏(化名)生病了。刘晨晖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通知了学生家长,然后抱着生病的学生去医务室,一路上细心照料,直到学生得到妥善治疗。下班后,刘晨晖还是不放心,又将医生说的注意事项交代给家长,才放心离开。这样暖心的举动,也让学生和家长深受感动。
刘晨晖认为,家校共育是教育孩子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刘晨晖积极与家长保持联系,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
担任班主任期间,每天晚上放学时,刘晨晖都会和一些家长碰面,如和朋友聊天一样,把孩子发生的事情客观地告诉家长。真诚的沟通不仅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也促进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刘晨晖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不仅在关爱学生、与家长沟通等方面作出了表率,也照亮了校园,照亮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其实很简单,一份宽容一份爱。每个孩子都很可爱,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用宽容和爱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喜欢上老师,喜欢学习。我将努力成为一束光,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刘晨晖说。
《襄阳日报》(2024年12月5日7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汪晓璐 终审:职战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