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世界“第一方阵”

——襄阳国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4-12-30 09:27:02 来源: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 加红斌 通讯员 蒋麒麟 文/摄

襄阳国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襄阳国铁机电)成立于2005年3月,是一家多方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总部位于襄阳市襄州区伙牌工业园内,分别在武汉、苏州、北京、成都、长沙设分公司。其主营业务为研发、设计、制造轨道交通行业新能源机车装备及无人化运输系统、智能检测检修系统、应急救援装备及系统;兼营航空、航天非标试验装备研发制造,涉及直升机、运输机、救生船等领域。该公司年产值达10亿元。

为了攻克难关,襄阳国铁机电技术团队建立了1比20的设备模型等,用3年时间做了2万多次实验。当国家级专家对实验装备给出了“世界领先、国内唯一”的高度评价时,襄阳国铁机电董事长曾建勇和同事们禁不住热泪盈眶,感觉一切的付出与劳苦都值了。

“中国能领先的,就是世界先进的。”曾建勇表示,襄阳国铁机电与国家高质量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冲击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世界“第一方阵”。

一张“白纸”绘出10亿元年产值

今年12月23日,迎着冬日里的暖阳,记者走进武汉软件新城C16湖北国铁轨道交通研究院,大厅里各种各样的轨道交通列车展示图片映入眼帘。

“这是武汉地铁11号线,这是光谷空轨蓄电池调机,这是葛洲坝老河口水泥有限公司电动‘小火车’,这是松宜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轨道车……”曾建勇指着“新能源机车/汽车大数据中心”电子大屏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该公司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推进“新能源+智能化”运维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机车、汽车的运营状态均在电子大屏视图清晰展现,实现实时监控与故障高亮,对设备异常有效识别与部件故障快速定位,并通过智能算法过滤无效警告,减少误报干扰,减轻运维人员的工作负担。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诊断预警技术,机车操作人员的一举一动,每时每刻都在“大数据”中,工作业绩够不够、状态好不好、操作规不规范都是通过“大数据”多个维度定量呈现指标信息,实现人员、设备等运行维护资源的最佳调配。

“其实每一天,我们都在与您相伴。”曾建勇介绍,轨道交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人们的安全出行,都有智能运维系统的一份功劳。

所谓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系统,就是把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运维管理,转变成自动化、信息化的智能监测维护方式,从而实现故障早期预警、分级报警,指导关键设备现场维修作业的目的,最终实现物料、备件和设备资产的智能化管理。

“以前我们检查铁路机车,就是带个锤子,边走边敲,检修人员用眼看、耳听的初级办法进行检测。”曾建勇介绍,如今有了智能运维系统,依靠高精度检测装备及大数据系统,就能即时知道列车及线路、隧道等运营需要维护的情况。

“比如我们把高精度传感器安装到机车的关键部位后,只要构件的温度或振动出现异常,我们在后方依靠监测系统,就能迅速感知并作出相应处理。”曾建勇说。

成立于2005年的襄阳国铁机电,深耕轨道交通的智能运维系统。该公司先后研发了机车防撞远程预警、输电线驱鸟器、铁路道岔高频加热装置、公铁两用网轨综合检测车、激光惯导轨检小车、对轨装置和公铁两用车、轨网检测系统、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整备作业安全联锁装置、节能环保地源中央空调等170多项国家专利及产品,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如今,该公司承接参与的部分重点项目涵盖:武汉、长沙、苏州、成都、徐州、郑州、重庆等城市的地铁,红河州、淮安、成都、武汉等城市的有轨电车,以及武汉、成都、上海、西安、广州等地的和谐车大功率检修基地、动车检修基地……

“虽然公司总部位于襄阳市襄州区伙牌镇,但我们服务的客户遍及全国以及东南亚、北美、非洲等地,而且还在拓展。”谈及市场,曾建勇信心满满。

襄阳国铁机电从“小作坊”成长为被交通运输部认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在一张“白纸”上绘出10亿元年产值。

吹响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新号角”

襄阳国铁机电近八成员工投身技术与研发。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襄阳国铁机电的发展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之变,参与了国家迈向新时代交通强国的战略,吹响了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新号角”。

今年11月28日,在葛洲坝老河口水泥有限公司,一辆红白蓝相间的电动“小火车”悄然驶过,取代了往日噪声轰鸣、震动频繁的内燃机车。这是湖北省首台新型智能轨道电动机车投用一年来的日常写照。

近年来,襄阳国铁机电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机车的研发投入,自主研发机车牵引控制算法、智能轴控、能量回馈等核心技术,从而使得该公司研发生产的新能源机车具有更能拉、更省钱、更智能、更安全、更舒适的“五更”优势。

数据显示,新型智能轨道电动机车替换传统内燃机车后,5台车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3600吨,减排二氧化碳375吨、二氧化硫14吨。在运行成本上,燃料费用相比传统内燃机车降低80%以上,维护费用降低50%,每年可为企业节省172.75万元。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彰显了绿色低碳的巨大社会价值。

企业在市场中奋楫逐浪,技术创新就是核心竞争力。襄阳国铁机电近300名员工中,近八成是技术和研发人员。

“轨道交通是战略新兴产业,但凡先进的技术,国外对我们是封锁的,花钱也买不来。”曾建勇介绍,只有不断科研创新,才能打破垄断,积累自有的国产化技术。

围绕科技创新,该公司把研发中心设立在武汉,并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该公司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4%以上用于技术研发与改进。

2017年6月,该公司接到来自云南的公铁两用高精度网轨检测车订单。全国乃至全球都没有生产过这种产品,无从借鉴。襄阳国铁机电的科研及工艺团队迎难而上,通过多次动态测试、外场试验,在2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6个多月的攻关下,终于完成了这项高科技成果。

在这样的坚持和磨炼下,襄阳国铁机电研发中心被交通运输部认定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走在了轨道交通领域的科研前沿。该公司每年申报的专利数量以20件左右的速度增长,有的属于国内首创,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一跃成为全国前三的智能轨道交通运营维保系统方案提供商和设备系统集成商。

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与产品创新战略,该公司与德国、瑞士、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等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知名厂商进行了技术开发与产品应用的广泛合作。其中,与德国合作的ZAGRO公铁两用系列工程车应用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被列入“2017年工信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

企业发展的秘诀就是搭乘“复兴号”

中国高铁,世界奇迹。“搭乘”民族复兴机遇,襄阳国铁机电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打破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封锁,建功“鲲龙”AG600等大国重器。

从创立至今19年,襄阳国铁机电的年产值逐年递增,达到了10亿元规模。

“从术的层面来说,靠的是不断开展科技创新;从道的层面来讲,是时代造就了我们。”曾建勇说,公司的发展与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突飞猛进分不开。

至2021年底,我国大陆地区共有50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83条,运营线路总长度9206.8公里。

21世纪初以来,我国轨道交通线网运营规模不断扩大,面对维修人员分布不均匀、技术水平差异化、设备制式多样化、客流量持续增加的局面,对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性、可用性、可维修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襄阳国铁机电应运而生。

“企业发展的秘诀,就是搭乘‘复兴号’。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给了我们发展的东风。”曾建勇介绍,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机遇,该公司获得了工信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ZAGRO公铁两用系列工程车应用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认证,并和西班牙、瑞士、越南等国家的企业开展合作,且参与了越南河内地铁项目、马来西亚地铁项目等海外市场的建设工作。

2018年10月20日上午,在荆门市漳河水库,当我国自主研制的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水上首飞成功时,曾建勇倍感骄傲。

这一“大国重器”出水入水的关键性能实验,用的是襄阳国铁机电的实验装备,并验证了该公司预设的很多参数指标。

为攻关,该公司技术团队建立了1比20的设备模型等,用3年时间做了2万多次实验。当国家级专家对实验装备给出了“世界领先、国内唯一”的高度评价时,曾建勇和同事们禁不住热泪盈眶,感觉一切的付出与劳苦都值了。

科技赋能跑出“加速度”。进入四季度以来,襄阳国铁机电按下生产“快进键”,开足马力赶订单、拓产能,奋力跑出四季度工业生产“加速度”。

近期,在襄阳国铁机电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调试即将交付使用的成都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检测车和河北纵横钢铁新能源机车油改电项目。

襄阳国铁机电技术副总经理柴九功介绍:“主打产品有机车系列,如东风4、东风8、东风12,还有调车机系列和工程车系列,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进行技改、研发和创新,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当前,中国轨道交通建设正处于关键机遇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取得一席之地,靠的就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科技创新中求发展。”曾建勇表示,只有人才与企业深度融合,才能为跨越式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石。

依靠科技引领,该公司联合国内外轨道交通养护专业研究院所、高等院校、设备提供商,在轨道交通先进制造领域,不断研究激光智能检测、北斗导航定位、云端大数据、智能装备、综合信息管理与智能维保服务等关键基础技术,掌握行业前沿性前瞻性技术制高点,核心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国际领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快速转化,建成了产能十亿规模的“人材物产供销环”精益化管理的轮轨智能养护与服务产业基地。

该公司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轨道交通智能养护行业研发中心、湖北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企业、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北省优秀海智工作站、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工信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并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中小企业创新奖等。

《襄阳日报》(2024年12月30日5版)

编辑:崔怀宇

审核:黄金丽 终审:刘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