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解读 触类旁通

2024-04-18 11:39:19 来源:襄阳日报人阅读

陈全兵

把几篇具有可比性的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其实就是在进行对比解读。比如,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放在一起,可用《过故人庄》里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解读《桃花源记》里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与巴金的《月》,则可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解读《月》中的“但是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对比阅读的关键是选准“对比点”,选取对比点的方法很多,从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语言运用、写作技法等方面都可选取,就以《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例,谈谈对比点的选取以及怎样依据对比点进行相应的对比解读。不难看出,两文大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此,不妨对应进行这样的归纳:相与步于中庭——独往湖心看雪;自我嘲讽“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舟子感叹“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段。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苏轼和张岱的文字皆出于胸臆,皆自然成文,即“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两文皆意蕴丰赡,令人掩卷回味,都表现了超凡脱俗的雅趣,可以相互映照,熠熠生辉,并为佳作,成为写景记游小品(散文)中的明珠。然而,北宋的苏轼与明末清初的张岱穿越历史,他们的心境是否完全一样?也许苏轼有友人相伴,而张岱则是形单影只、踽踽独行。若将两篇短文对照起来看,显然各有意趣,是很值得玩味的。

教材的编排是有一定规律的,很容易找到有关联的几篇课文进行对比解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对比解读能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容易取得触类旁通、相得益彰的阅读效果。

(作者单位:襄阳市高新区明德小学)

《襄阳日报》(2024年4月18日 7版)

(编辑:王鑫 审核:刘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