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教育,不应只有分数,还应生长出诗意。在创建“中华诗城”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教育缺少感性便丢失了温度,而诗意是让教育富有温度的添加剂。
诗意,让校园更美好。校园的美好,关乎教育教学是否尊重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是否发生着真实而动人的教育故事,且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浸透着灼热真情善意的诗篇。关乎每一间教室、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观照到人性,使每一个生命都能自由、舒展地生长。它在于让学生的梦想插上翅膀,让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校园最美的镜头;它源于学生是否愉悦、丰富、润泽地成长,取决于老师是否用心灵的温度让教育持续生长出曼妙的诗意。
诗意,让课堂更有温度。教育需要理性,教学需要温度,老师用心灵的温度耕织课堂教学的诗意,诗意让理性教育有了课堂教学的温度。诗意的课堂强调和谐,老师用诗情点燃学生的诗心,处理好教学平等与差异教学的关系,避免了课件和案例的机械套用,杜绝了对学生的揠苗助长,摒弃了平凡与理性幌子下的教育冷漠,倡导教学的诗意性、感染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诗意,让活动更有内涵。教育的温度体现在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利于个性发展、生存生活的能力。教育最美的风景就是遵循自然节气,带着学生去领略四季诗情画意般的变化;是让传统节日融入日常教学,是元宵节包汤圆、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让每一个节气和节日都充满诗意和温度。
诗意,让老师更有激情。一个有诗心的老师一定会理性看待教育,感性从事教育,尊重学生的选择,体会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全面发展;会让课堂充满诗意,教学不会沉闷和枯燥;会用诗意的课堂促进学生的文化自觉,让其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作者单位:襄阳市恒大名都教育集团环宇校区)
《襄阳日报》(2024年5月23日7版)
(编辑:杨淑雅 审核: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