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家人,也是“医”家人

2024-08-22 09:14:33 来源:襄阳日报人阅读
潘涛(右)和潘大鹏在讨论病例。
凡磊(左)和金鑫。
丁旭东(右)在会诊,丁洪涛(左)在为病人做治疗。

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龚波 陈文 何贝贝 文/摄

医生,是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在医院这个大家庭里,有父子,有夫妻,有手足,“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是这个家庭的信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者踔厉奋发。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近日,记者走进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倾听一些医生的职业感悟,感受他们的家庭温情。

父子上阵 “医”心传承

穿上白大褂,是战友;脱下白大褂,是父子。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潘涛和潘大鹏是一对“父子兵”。

1987年,潘涛从湖北医药学院(原郧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在那个年代,从医也许是偶然,但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他对这个选择愈发笃定。

1990年进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后,潘涛在心血管内科、肾内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深耕细作。

早年,潘涛还是一名管床医生,收治了一名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女性患者。在这名患者命悬一线的日子里,潘涛就坐在她的床边,以守护者的姿态,一边捕捉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一边化解这名患者的忧虑与不安。

有了医生的陪伴,这名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病情渐渐好转。出院之际,为了表达感谢,这名患者特意嘱咐家里人从老家带来了一筐土鸡蛋。

“鸡蛋没有收,但心被喜悦填满了。”潘涛说,每一次为病人治疗的过程,都是一段他与患者并肩作战的经历。他们一起面对,共克难关,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这份成就感比任何荣誉都来得真实深刻,也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潘大鹏成为了一名爱与患者聊天的“暖男”医生。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不少慢阻肺患者。他们大都上了年纪,操着一口地道的襄阳方言,经常对医生说的专业术语一头雾水。为了更好地与患者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潘大鹏特意学习了一些襄阳方言。

潘大鹏作为一名“医二代”,对医生的印象是经常凌晨两三点出门抢救病人,是年复一年独缺一人的团年宴,是23年来仅有4次的全家旅行……明知这份职业辛苦,高考填志愿时,他还是毅然填报了临床医学专业。此后,潘涛和潘大鹏除了是父子,还是校友与同事。

看着长大的儿子渐渐变成了曾经的自己,潘涛有欣慰,也有心疼。他说:“既然选择了,就要无怨无悔。”

看着生出银发却依旧坚守一线的父亲,潘大鹏有敬畏,更有动力。他说:“父亲对我而言是一座高山,我会踩着他的脚印前行,勇敢探索。父亲在心血管介入方面已有建树,我将于明年前往更高级别的医院学习肺血管介入治疗技术。”

医生伉俪 “医”路相伴

对于医生夫妻而言,最美的爱情莫过于一起救死扶伤。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凡磊与疼痛科副主任医师金鑫就品尝过最美爱情的味道。

“今天又遇到什么疑难杂症?解锁了什么新技术?”分享前沿技术、探讨疑难病例,成为凡磊与金鑫的专属“浪漫”。

2015年,金鑫接诊了一名腰、腿、关节痛的老年男性患者,奈何一直找不到病根。得知妻子的困惑后,凡磊主动帮忙分析:“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的临床表现就是骨骼疼痛。持续性的骨骼疼痛,常常还会影响患者的食欲以及日常的生活节奏……是不是可以朝这个方向排查一下?”在丈夫的提示下,金鑫为这名患者做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结果证实了凡磊的分析。

此后,对于有慢性骨骼疼痛且找不到病因的老年患者,疼痛科医生们都会建议他们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这一举措帮助不少患者明确了病因,找到了治疗方向。

凡磊与金鑫是高中同学、大学同窗、医院同事,后又成为一家人。“医”路走来,二人互相鼓励,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在学习上,二人也是并肩同行。

从2005年进入医院至今,凡磊与金鑫一起攻读硕士研究生,并双双取得了副高级职称。

凡磊说:“我们一起当医生很幸运,更能理解、懂得彼此的压力和辛苦。美中不足的是我们非常忙碌,亏欠家人太多。”

记得有一天,孩子的老师通知放学后开家长会,凡磊本答应要去,但当天下午,他必须主刀一台经皮肾镜手术。而此时,金鑫也在参加科室的重要会议。

最终,夫妻俩双双缺席。他们的儿子回来后大声抱怨着爸爸、妈妈不重视他,随后还是懂事地走进房间做作业。

第二天,凡磊依旧在忙,金鑫抽空去学校找老师沟通。

凡磊说,从选择做医生的那天起,他们的时间便不再属于自己。这些年来,他能专注于热爱的医疗事业,离不开妻子的牺牲和儿子的理解。他承诺未来会在每一个能够相聚的日子里,尽力陪伴,给妻儿更多的仪式感。

兄弟携手 “医”心为民

手足同心,共护生命,是丁旭东、丁洪涛兄弟俩的职业信条。

兄弟俩“携手作战”的场景,早已成为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里的一道风景。

今年6月,一名25岁的小伙从4米高台跌落,导致创伤性休克。该院西院区急诊科医生丁洪涛立即接诊,发现小伙腰椎骨折,脊髓损伤,胸部以下无知觉,便立即为其实施骨科紧急手术。手术成功后,小伙转入ICU,弟弟丁旭东对其进行康复治疗。

5天后,小伙生命体征恢复正常,转至康复医学科继续治疗。考虑到小伙排尿功能受阻,丁旭东又拿出“毒”门绝技,为小伙进行了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小伙排尿功能恢复正常,20多天后能独立行走。

看到联手治疗的患者恢复健康,兄弟二人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除了共同治愈病人的成就感,一起探讨前沿技术也是兄弟二人最开心的时刻。

1988年,丁洪涛大学毕业,进入市军工医院外科工作。小两岁的弟弟于1990年毕业后进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一“内”一“外”,虽然专业不同,但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医学知识。

2007年,丁洪涛在湖北省肿瘤医院学习腹泌外科、胸外科前沿技术,丁旭东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学习神经康复医学知识。

学成回襄后,丁洪涛在市军工医院开展了胃癌、食管癌等一系列外科手术。丁旭东为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康复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丁洪涛所在的医院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合并,丁洪涛到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急诊科工作。自此,兄弟俩成了同事。

次年,丁旭东也来到西院区,组建神经内科病区。自此,在同一栋楼里工作的兄弟俩,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并肩作战。

在丁旭东的带领下,康复医学科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31个人,从单一的亚专业发展至目前的7个亚专业,成为国家培训基地……弟弟丁旭东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让哥哥丁洪涛骄傲,可骄傲之余,他更担心弟弟的身体。

丁旭东身体瘦弱,且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几次昏倒在科室里。“敬业就是弟弟的模样。”丁洪涛说。

对于哥哥,丁旭东同样充满敬意和感激。他说:“当年,哥哥先考上湖北医药学院,正是在他的带动下,我才毫不犹豫报考临床医学专业。”

丁洪涛说:“希望我们兄弟二人一如既往地精诚合作,希望所有医务人员爱惜身体,共同为医院发展贡献力量,守护百姓健康。”

《襄阳日报》(2024年8月22日5版)

编辑:崔怀宇

审核:罗安 终审:职战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