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杨洋 通讯员周期 李珊珊
大年初七早上8点多,在海南省三亚市师部农场南繁基地,湖北文理学院分子遗传学教授、襄阳市级科技特派员翟立红戴上遮阳帽、穿好工作服和雨靴,来到玉米试验田开始了一天的授粉工作。
海南气候独特,土壤肥沃,热量和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每年冬春,众多科技人员会聚于此,从事各种作物繁育工作,“南繁”由此得名。
翟立红已连续11年到海南开展育种工作。
春节前,翟立红就来到南繁育种基地,开展玉米育种材料的自交繁殖、杂交育种、性状调查等工作,为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科学研究打好材料基础。
“南繁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代’(在育种过程中增加种子繁衍的世代),玉米在北方一年只种一季,而在南繁,一年可以种植2到3季,这样可以加快研究进程。”翟立红说,对于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只有农时,没有假期,“我们就是要用好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时间赛跑,做好育种工作。”
别人春节到海南是休闲,但翟立红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玉米地里。她就像照顾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伺候”这些“宝贝疙瘩”。
早上8点到下午6点,除了吃饭时间,翟立红都要顶着太阳工作。翟立红说,培育优良品种就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了心中的理想,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
玉米是当代畜牧业“饲料之王”,是奶牛、肉牛、肉羊等家畜日粮的重要组成部分。襄阳是湖北省夏玉米的重要产区,种植面积占到全省的60%左右。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开展小麦、玉米等种源技术联合攻关,培育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做强做优襄阳种业。
近年来,翟立红获得了1项提高植物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专利,两次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为襄阳种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农业“强芯”注入新的活力。
翟立红说,高蛋白育种目前是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团队已经克隆到两个控制玉米株型的基因,希望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提高玉米的单产和整体产量。
《襄阳晚报》(2025年2月11日4版)
编辑:杨星
审核:汪晓璐 终审: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