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 陈昕宇(枣阳市委办公室)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人工智能正与党办工作深度融合,成为提升“三服务”质效的“智慧引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办积极探索AI应用场景,让技术红利切实转化为服务党委、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实际效能。
信息处理,从“大海捞针”到“精准捕捞”。过去,面对海量政策文件、舆情动态和基层反馈,党办工作人员常需加班加点分类整理,耗时费力且易遗漏关键信息。如今,AI技术构建的智能信息系统让信息处理实现“质的飞跃”。杭州市委办公厅“城市大脑舆情监测平台”便是典型代表。依托AI语义分析技术,平台实时抓取微博、抖音、12345热线等120+数据源,自动识别“学区划分”“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话题的情感倾向,对聚集性投诉事件生成“红色预警”,并同步推送至相关部门。2023年杭州“台风防汛”期间,平台提前4小时预警某低洼片区舆情升温,助力党委快速启动应急响应,相关区域群众转移效率提升50%。这种“AI+舆情”的精准监测模式,让党办工作人员从繁琐的信息筛选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
沟通协调,从“层层传递”到“云端协同”。党办作为中枢机构,承担着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重任。传统“电话沟通+纸质流转”模式易出现信息衰减、效率滞后等问题,而AI驱动的协同平台正重塑工作范式。广东省委办公厅“粤政易”智能办公平台通过“在线文档协作+智能会议调度”功能,让跨部门协作变得高效透明。各部门可在虚拟空间共同编辑《省政府工作报告》,系统自动标记修改轨迹并生成版本对比表;会议模块根据领导日程、会议室资源,智能推荐3个最优开会时段,一键同步至全省21个地级市党委办,实现“全省一张表”调度。2024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筹备期间,会议通知发放时间从3天压缩至2小时,文件会签效率提升60%。此外,四川省委办公厅“川渝党政信息直连系统”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运用AI数据脱敏技术打通川渝两地党委办信息壁垒,自动识别“跨区域产业链协作”“嘉陵江生态保护”等协同事项,实时推送至双方对口处室,文件流转周期从7天缩短至2天,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数字桥梁”。
文字综合,从“苦思冥想”到“智能辅助”。材料撰写是党办的“看家本领”,AI技术并非替代人工,而是成为提升“笔杆子”效能的“超级助手”。中央办公厅“公文智能辅助系统”内置“党委文件模板库”,输入“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等主题后,可自动生成包含“形势分析—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的完整框架,并关联《“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等权威文件,智能推荐政策表述及数据案例。某县委办文秘人员使用后反馈,过去撰写初稿需3天,现在借助系统1天即可完成“毛坯稿”,腾出更多时间用于结合本地实际深化创新。无独有偶,湖北省委办公厅“清廉湖北语料库”针对党风廉政建设材料撰写需求,收录中央纪委通报案例、省内典型违纪案例及党规党纪关键词,运用AI文本生成技术,可根据“巡察反馈整改报告”“廉政谈话提纲”等场景,自动生成合规且具有针对性的表述。2023年该系统累计辅助生成材料2000+篇,文字差错率下降40%,成为党办文秘的“得力智囊”。
人机协同,让技术红利释放更大效能。当然,AI赋能不是“机器替代人”,而是“人机优势互补”。湖南省委办公厅在实践中总结出“三不原则”:政策把关不含糊(坚持人工终审)、情感沟通不缺位(保留面对面调研)、应急处突不依赖(确保人工兜底),为AI应用划定清晰边界。更多地方党办通过“AI初筛—人工复核”“数据跑路—干部跑腿”的组合模式,让技术专注于事务性工作,干部聚焦于政治性任务,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例如,在政策文件审核中,AI先完成格式校验和合规性初查,工作人员再进行政治把关和内容升华,既提升效率又守住“政治关”。
当技术的精准性与党办的政治性深度融合,当数据的高效流转与干部的为民初心同频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作方式的革新,更是“三服务”宗旨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AI技术持续迭代,党委办公室必将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书写更精彩的“智慧党办”新篇章。
编辑:杨星
审核:黄金丽 终审: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