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胡采棣 通讯员董柏麟 赖凡凡
5月1日清晨,在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襄阳机务段浩吉铁路检修车间,响起了“乒乒乓乓”的作业声。年轻的探伤工黄雅慧熟练地穿梭在待检轮对(铁路机车上与钢轨接触的部分,即火车的车轮)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五一’假期,不少人能享受轻松的时光,但铁路运输一天也不能停。作为机车的‘质检员’,我们需要加倍小心,保障安全。”黄雅慧告诉记者,浩吉铁路作为全国能源运输的重要通道,越是节假日,运转越是繁忙。
“火车车轮日行千里,免不了磕磕碰碰、擦伤磨损,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用肉眼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探伤工第一时间为它们进行全面‘体检’,将有‘内伤’的轮对及时送去维修。”黄雅慧当天的任务是为47组轮对完成探伤,为了确保任务能按时完成,她提前来到车间做准备。
拿起超声探伤仪放在轮轴试块上,一边缓缓滑动轴端,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变化,黄雅慧小心翼翼地校准好仪器,马不停蹄走上工位。
“探伤就好比是给机车轮对的关键部位做B超,这不仅是项技术活儿,还需要耐心和细致,容不得半点儿马虎,错判、漏探都可能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黄雅慧和工友默契配合,仔细检查轮对的每一个部位。随着时间推移,气温升高,长时间保持蹲姿的黄雅慧脸上已挂满细密的汗珠。
“等一等,这组轮对可能有问题,我再过一遍!”工友准备将一组检查完毕的轮对推出工位时,黄雅慧突然说道,只见她皱着眉掏出工具包,开始手工复探。
“有的小问题在仪器探伤时很难被发现,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对一丝一毫的异常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黄雅慧反复更换探头,从不同角度对轮对进行检测,前后花了十几分钟,终于找到了隐藏的“内伤”。
“多花点时间,把隐患彻底排除,既是对工作、对岗位负责,又是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黄雅慧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她擦了擦脸上的汗,又开始了紧张细致的工作。
“她年纪虽小,却是我们车间出了名的‘女神探’,凭着那股较真的劲儿,3年多的时间里,排查出隐藏式裂纹部件60余件,消除了许多安全隐患。”看着专心致志、认真工作的黄雅慧,车间领导赞不绝口。
11时50分,黄雅慧放下手中的超声探头,仔细核查了一遍探伤记录,并用清洁手帕擦拭好工具,然后才离开车间。
“劳动最光荣!虽然没在家休息,也没外出游玩,但看到远处呼啸而过的列车,我觉得这个假期过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黄雅慧说。
《襄阳晚报》(2025年5月6日3版)
编辑:杨星
审核:李云飞 终审:肖雨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