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吴芳 通讯员孟曦 文/摄
“王大伯,您家的鸡最近没少吧?”4月30日,在谷城县五山镇闻畈村,西部志愿者李一可蹲在菜地边,热情地与一位老人拉家常。
一个月前,王大伯家门前是邻里争吵不断的“战场”——他养的鸡经常跑到路上,总有过往的车辆将鸡碾压致伤。他找不到说理的地方,就经常辱骂过往的车辆司机,甚至不让邻居刘大爷路过。
李一可得知后,上门了解情况,却不受王大伯待见。无奈之下,他找到王大伯的儿子,希望可以帮忙与王大伯沟通,解决此事。渐渐地,王大伯打开了心结。他说,自己年龄大了,劳动能力下降,就想在家里养点鸡,下了鸡蛋补贴家用。
为了让王大伯安心养鸡,又方便周围邻居出行,李一可让王大伯的儿子为父亲安装监控,实时记录鸡的情况。王大伯的儿子说,这个主意好,安装监控后,鸡一只没少。
这样的调解案例在李一可的服务记录中比比皆是。王姐和李姐因菜地归属问题闹矛盾,他主动联系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中心委员会,申请仲裁,向当事人解释相关文件,最终事情得以调解。
服务记录中的每一页日志都浸透着李一可的心血,也见证着他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西部志愿者的蝶变。
“刚来时,我以为志愿服务就是做好事那么简单。”回忆起初到时的情景,李一可感慨道。习俗差异、居民不信任,这些困难曾让这个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彻夜难眠。转折点出现在一次调解中:一位群众到他办公室大哭一场,他递上热茶,耐心劝解后,群众破涕为笑。“那一刻我明白了,基层治理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需要将心比心的应用题。”
这位年轻的西部志愿者,用双脚丈量村里的每寸土地,用真心化解每起纠纷,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情怀。
李一可说:“有人说青春应该轰轰烈烈,但我发现,通过我们的调解让争吵的邻居握手言和时,我就很欣慰,这些平凡的事情,同样能让青春绽放光彩。”
《襄阳晚报》(2025年5月6日5版)
编辑:杨星
审核:李云飞 终审:肖雨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