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姚敏 侯君懿 赵芷苇 文/摄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达10.8%,全国血液透析患者超过100万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血液透析,而一条稳定畅通的血管通路就是透析患者的生命通道。
襄阳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生肾相惜”护理团队用专业技术和人文关怀,在毫米级的血管世界里编织生命守护网。这支由通路专职护士主导的精英护理团队,年均绘制“血管地图”2500幅,管理动静脉内瘘患者超过2000例,以血管通路专科病房为阵地,构建起医院—居家全周期守护体系。
绘制“血管地图”: 延长血管内瘘使用寿命
清晨的阳光透过病房窗户,护理组长王紫琳手持超声探头,为72岁的患者王爷爷进行内瘘血管评估。超声探头缓缓滑过老人的前臂,仪器的屏幕上逐渐显现出血管的立体影像。
“上臂头静脉直径3.8毫米,弹性良好,适合作为穿刺储备通路。”王紫琳一边解释,一边用不同颜色在图纸上标注血管的形态、深度与走向。不到半个小时,一幅立体的“血管地图”跃然纸上,精确到毫米级别的细节。
“王爷爷,您的内瘘穿刺图谱已经绘制好了,穿刺护士会按照这个图谱规范打针,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护血管。只要您好好配合,加强锻炼,定期检查,就能延长‘生命线’的使用周期,对透析治疗大有帮助。”王紫琳说。
内瘘穿刺图谱是王紫琳团队通过多年摸索打磨,取得的标准化成果。从术前评估到穿刺路径规划,每一步都凝结着护理团队的创新力量。团队将流程细化为12项标准化操作(SOP),包括血管超声定位、三维建模、穿刺路径模拟等,确保每一幅“血管地图”的科学性与可复制性。穿刺图谱打印后装裱成册,成为患者专属的血管档案。穿刺护士根据“血管地图”,精准避开血管薄弱处,延长血管内瘘使用寿命。“以前总担心血管内瘘‘报废’,现在有了这张地图,心里踏实多了!”王爷爷感慨道。
对“生肾相惜”护理团队来说,“血管地图”不仅是技术档案,更是生命延续的密码。这些图谱成为周边地区基层医院学习“血管地图”绘制与应用的重要教材。2020年,该团队受邀在湖北省护理学会年会上分享经验,现场演示“血管地图”绘制法,备受称赞。许多医院的护士长纷纷感慨道,过去主要关注穿刺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血管的长期保护,襄阳市中心医院的做法让她们看到了护理的新高度。
智慧化“哨兵”:把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一天,在治疗区,穿刺护士王杨为刘奶奶进行透析前的血管穿刺操作时,发现静脉推注液体阻力偏大。排除穿刺相关问题后,王杨赶紧联系通路专职护士韩丹。
韩丹一边看着透析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智慧监测数据,一边调出数据库内刘奶奶的历史数据。“和上周数据对比,刘奶奶的静脉压升高了25%,需要安排造影复查。”韩丹说。
韩丹迅速联系刘奶奶的通路主管医生,启动“1+1+1”个案管理流程,即1名医生评估病情,1名通路护士安排造影复查,1名穿刺护士调整穿刺方案。30分钟后,刘奶奶的血管内瘘成功疏通,监测数据回归平稳。
“我的血管条件差,只有血管内瘘可以用,幸亏你们发现得早,我的‘生命线’才得以保住。”刘奶奶握着韩丹的手表示感谢。
刘奶奶的血管内瘘问题能够快速解决,得益于“生肾相惜”护理团队打造的智慧化预警系统。该系统整合了患者的基础数据、治疗记录和影像资料,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历史数据比对,能够自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将预警响应时间从平均4小时压缩至1.5小时。“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患者生命的敬畏。护士站的大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是生命的律动。我们的任务是把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韩丹说。
值得一提的是,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1+1”个案管理模式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分级预警和精准干预,将血管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41%,大大延长了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
如今,这套“数据+人文”的管理模式已形成闭环。从穿刺异常到紧急干预,从患者教育到长期随访,护理团队用专业与责任织就一张无形的安全网,让“生命线”在危机中依然坚韧。
无边界照护:“生命线”跨越千山万水
一天深夜11点,通路专职护士何莉的手机响了起来。微信视频那头,56岁的张阿姨正对着镜头做健瘘操:“何护士,我的动作标准吗?”何莉耐心指导:“手再抬高一点,慢慢捏紧握力球,4秒后再松开……”
这是医院—居家一体化管理的日常一幕。对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出院并不意味着护理结束。“生肾相惜”护理团队开发了健瘘操,通过远程指导,帮助患者在家锻炼血管功能;每月定期开展视频随访,查看血管内瘘状况;为独居老人定制“血管健康日历”,让患者在家也能得到正确的指导。“就像有双眼睛一直守护着我。”张阿姨说。
这份守护还延伸至更远的地方。团队牵头成立“血管通路联盟”,每年举办30余场基层培训,足迹遍布襄阳周边县市。来自保康县一家医院的护士长拿着“血管地图”,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遇到复杂病例只能转诊,现在有了技术帮扶,我们也能为患者守住‘生命线’。”2018年,“血管通路联盟”开展“一瘘畅通”公益行活动,免费为偏远山区200余名患者评估血管内瘘状况,其中38名高危患者被及时转至上级医院救治。
最令人动容的是32岁的尿毒症患者陈晓燕的故事。因血管条件极差,她辗转多家医院接受治疗,效果并不好,直到遇见“生肾相惜”护理团队。护理团队为她量身定制“血管康复计划”,每天通过视频指导她进行握力训练,甚至在她家墙壁上张贴卡通版健瘘操示意图。半年后,陈晓燕的血管内瘘功能显著改善。她眼含热泪,激动地说:“你们救了我的命,让我能继续陪伴孩子长大。”
在慢性肾脏病高发的今天,襄阳市中心医院“生肾相惜”护理团队用毫米级的匠心、数据化的智慧与无边界的大爱,重新定义透析护理。截至2024年,该院“生肾相惜”护理团队累计管理动静脉内瘘患者超过2800例,绘制“血管地图”2680幅,培训基层护理人员180余人次,并设置了血管通路专科病房,成为行业典范。
从发丝粗细的血管精准测绘到实时跳动的数据监测系统,从病房里的规范宣教到山水相隔的远程守护,这支护理团队用毫米级的匠心与科技化的创新证明,她们不仅是执行医嘱的操作者,更是血管健康的守护者。她们绘制的“血管地图”,不仅是护理档案,更是透析患者的生命导航仪。监测屏上数据不断跳动,成为24小时在线的“生命哨兵”。当专业护理突破地域限制,当标准化流程化作万家灯火的保障,她们让护理工作突破传统边界,让“生命线”在危机中坚韧,为平凡日子守住安康。
《襄阳日报》(2025年5月8日5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金成岑 终审:职战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