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姚敏 侯君懿 赵芷苇 文/摄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作为脊髓损伤患者的高发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生存尊严与社会融入。《中国脊髓损伤者生活质量及疾病负担调研报告2023版》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脊髓损伤患者374万人,每年新增约9万人,超七成饱受便秘或大小便失禁折磨。在患者看来,两便管理是他们最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传统治疗无法解决患者功能障碍实质性问题,且易引发肠穿孔等并发症。科学管理两便对于患者来说困难重重。
面对“治标难治本”的困境,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护理团队通过定量注水直肠球囊扩张与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的创新结合,针对患者特点,设计个性化沉浸式训练方案,对患者肠道进行有效刺激,让瘫痪的括约肌重获力量,使紊乱的排便节律回归正轨,在降低医疗支出的同时,改善患者心理健康及社会参与能力。这项技术自2023年开展以来,已帮助44名神经源性直肠患者重获“排便自由”。通过医联体带动12家基层医疗机构技术升级,形成“解决一人、解放一家、温暖一方”的示范效应。
“太空游戏”破局 8岁女孩肠道“觉醒”
从事护理工作22年的柳红勤,比谁都清楚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残酷。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总蜷缩在病房角落里的女孩小雨(化名)。
8岁的小雨本该在阳光下奔跑嬉戏,却因先天性脊柱裂被困在病痛中。自出生起,她不仅不能像其他小孩一样正常行走,而且伴有神经源性直肠伴慢性便秘,每周仅能依靠开塞露排便一次,腹胀、肛周疼痛如影随形,这让她畏惧排便。长期依赖尿布的她,甚至拒绝上学,常常躲在房间角落自责:“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
2023年,小雨的母亲带她来到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面对儿童患者脆弱的生理与心理,该院康复护理团队用一场精心设计的“太空游戏”方案破题。
治疗前,该院护理团队把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模式调成“飞船控制台”。护士手持玩具模型,用“肠道小火箭发射”的故事消除小雨的恐惧:“小雨,一会儿可以用屁屁的力量送飞船到月球!”
“现在要给你的小火箭加燃料!”治疗时,针对小雨未成熟的直肠壁,团队选择充分润滑的椭圆形柔软硅胶导管,缓缓放入小雨直肠。护士将成人球囊标准注水量缩减至1/3,以20ml为起点,用生理盐水缓缓充盈导管,让导管气囊变“球囊”,如同为飞船注入燃料。治疗室内,球囊注水时同步播放欢快儿歌,以此分散小雨的注意力。
真正的突破是将“看不见的信号”转化为“看得见的互动”。生物反馈仪屏幕上,盆底肌收缩力度对应飞船升空高度,“太空飞船”随着盆底肌收缩缓缓升空,目标肌电值设定为儿童可承受的15μV,将不可见的肌肉收缩转化为屏幕上的游戏模式。
12周后,小雨的自主排便频率从每周1次增至3次,直肠残余容积从120ml降至40ml。更令人动容的是,她第一次自主排便后,雀跃地抱住护士说道:“阿姨,我现在是太空船长,下次我要自己‘发射’!”小雨的母亲泪眼婆娑地介绍,她第一次自己排便后,终于愿意去上学了,这是这么多年来一家人最轻松的时刻。
该院护士长柳红勤介绍,传统神经源性直肠治疗多聚焦于“被动排空”,单纯解决的是患者便秘问题,仅适用于短期或紧急情况,长期使用存在依赖、副作用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且忽略了神经源性直肠管理的长期调节,比如修复损伤神经、重建神经肌肉反射。
“智能球囊系统通过‘精准定量注水+神经唤醒’,利用球囊弹性阻力作用训练患者排便的动作,锻炼患者括约肌控制能力,就像给患者肠道装了‘智能开关’。”柳红勤展示着硅胶球囊,椭圆形设计使肠壁压强降低37%,就像给气球充气,既要温柔推开直肠褶皱唤醒神经,又不能突破肠壁张力极限,以保护肠道黏膜。游戏化界面将抽象肌电信号转化为直观互动,“看信号做动作”的趣味化训练方式,化解患者恐惧与排斥,显著提升了患者主动参与度与治疗效果。
VR场景改写“剧情” 轮椅青年重拾尊严
28岁的王先生两年前因车祸导致胸椎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直肠引发的顽固性便秘使他陷入双重困境。每天长达1小时的灌肠流程,甚至需要护理人员徒手辅助排便的窘境,彻底击溃了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PHQ-9抑郁量表22分的重度抑郁评分,让王先生连未婚妻的探视都断然拒绝。
“对脊髓损伤的青壮年而言,生理功能重建必须与心理尊严修复同步推进。”柳红勤介绍,康复护理团队特别为王先生设计了“多模态神经调控系统”:通过压力精准控制的无感人群阶梯式增量球囊扩张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及场景化心理重建方案,形成神经、肌肉、心理的闭环康复体系。
“下半身根本没有知觉,这些训练有什么意义?”治疗初期,王先生依然抵触。面对该患者的质疑,VR技术的引入改变了剧情。当王先生戴上VR眼镜的瞬间,治疗室变成了生机盎然的虚拟草原。
“请跟随露珠滑落的节奏呼吸。”治疗师引导王先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虚拟场景中。吸气时盆底肌收缩对应风吹草动,呼气放松对应露珠滴落,这种具象化训练让原本枯燥的康复过程充满趣味。球囊注水量从初始50ml分阶段增至150ml,每5分钟的压力阶梯式提升,既保证肠道安全,又有效刺激肠道蠕动。在治疗师引导下,10Hz骶神经电刺激激活王先生休眠的神经突触,150ml球囊扩张重建该患者肠道反射弧。
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作用下,改变悄然发生。经过10周系统治疗,王先生的肛门括约肌协调性显著改善,建立起每周4次的规律排便模式。当首次实现自主排便时,王先生在治疗室掩面而泣:“两年了,终于感觉自己还活着。”更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生理功能的恢复,王先生的PHQ-9评分降至8分(轻度抑郁),开始主动筹划与未婚妻的蜜月旅行,这在过去完全无法想象。
柳红勤介绍,这套创新治疗方案通过三大核心技术构建起立体化康复体系:首先依托压力闭环控制系统,采用智能球囊进行梯度增压训练,通过精准的压力传感器和流体控制装置,有效激活患者肠道张力调节功能。其次,针对其肠道感觉缺失,建立神经双向调控机制,运用10Hz经皮骶神经电刺激改善患者直肠局部微循环,配合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神经反馈通路,实现从外周神经激活到中枢神经重塑的闭环调控。创新性地开发心身同步干预模式,通过虚拟场景将抽象的肌电信号转化为草原、星空等可视化意象,使患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盆底肌协调训练,既促进神经肌肉功能重建,又同步修复因长期病痛受损的心理尊严。三者的有机融合,开创了从生物力学调控到神经可塑性促进、再到心理社会功能恢复的全链条康复新路径。
这种“科技赋能+人文关怀”的康复模式,正在重新定义神经源性直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模式。不仅解决了患者排便难题,还帮助患者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正如王先生未婚妻所言:“现在的他,眼里重新有了光。”
“怀旧疗法”叩开心扉 银发老人重拾笑容
人文关怀的基因深深融入技术创新。该院康复护理团队特别开发的“怀旧场景”,正成为叩开老年患者心扉的温情钥匙。
72岁的吴奶奶,20年前跳广场舞时突然发现双腿越来越不听使唤,最后发展为每日意外漏便三四次,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病、神经源性直肠伴便失禁。依赖纸尿裤的羞耻感将吴奶奶囚禁家中,甚至拒绝参加孙子的生日宴。
面对老年患者生理衰退与孤独,2024年5月,该院康复护理团队用“怀旧疗法”叩开吴奶奶的心扉,重塑感知网络。治疗时段特意安排在老人最放松的午后,生物反馈界面切换成虚拟广场舞场景——盆底肌收缩时动画人物翩然起舞,放松时画面归于宁静。椭圆形硅胶球囊注水量从10ml/次起始,增量幅度减半至5ml/次,注水速度精准控制在5ml/s,匹配老年人神经反射速度。创新采用25℃与40℃球囊交替刺激,通过温差训练重建退化的直肠温度觉网络。
“25℃的凉意像年轻时井水浸过的西瓜,40℃的温暖像老伴准备好的暖手袋。”吴奶奶的比喻揭示技术设计的精髓,将生命记忆转化为康复动能。
治疗间隙,护士端来菊花茶,为老人播放《茉莉花》等怀旧歌曲,陪她聊戏曲、忆往事。吴奶奶紧绷的眉头逐渐舒展:“音乐让我想起年轻时的日子。”
8周的系统治疗带来双重蜕变:吴奶奶的便失禁频率从每日3至4次锐减至每周1次,直肠温度觉敏感度提升60%。治疗第6周的一个黄昏,吴奶奶突然起身拉着护士说:“姑娘,我最近敢出门了。”夕阳下,老人的笑靥宛若茉莉花绽放。
“超缓注水模式适配退化生理机能,温差刺激重启感觉神经通路,而怀旧场景则架起跨越时空的情感桥梁。”柳红勤道破老年康复方案的内涵。
为儿童患者量身定制的“太空游戏”康复训练,为老年群体充满温情的“怀旧下午茶”心理干预,看似不起眼的护理设计背后,是团队对生命质量的深度思考。正如柳红勤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那句话:“我们修复的不仅是肠道功能,还是被病痛击碎的人生。”
这种以人文关怀为底色的技术创新,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显著成效。团队通过44例成功案例证明:当医疗技术真正嵌入生活场景,患者不仅能重获身体机能,还能重建社交网络与生命尊严。
创新成果已产生连锁效应。2023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年会上,该团队论文引发广泛关注,12家医联体单位引进该体系。在一家基层医院的反馈视频中,脑卒中患者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现在能自己去棋牌室了。”
从冰冷仪器到温情场景,从标准流程到个性方案,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护理团队的探索证明:护理技术的普适性不应停留于标准化应用,而应通过有温度的设计,让不同年龄、病因、文化背景的患者重拾生命尊严与希望。正是通过将温度注入技术细节,“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真正在这里落地生根。
《襄阳日报》(2025年5月10日3版)
编辑:杨星
审核:李云飞 终审:肖雨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