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龚波 刘晓东 李玉玺 文/图
近日,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监护室内,一段轻柔的摇篮曲缓缓流淌。病床上,胎龄仅26周+5天、体重1000克的早产儿小泽(化名)安静地蜷缩在暖箱中,他的胸口留置着PICC导管,床头播放着母亲录制的哼唱声。这是该院创新推行“音乐疗法+PICC技术”双轨护理模式的典型场景,也是现代医学科技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声波里的治愈密码
小泽出生时胎龄仅26周+5天,出生后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无法自主呼吸,经过一系列紧急抢救措施,只能依靠有创呼吸机维持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正常。气管插管属于有创操作,对于胎龄如此小的患儿的刺激较大,会使患儿因疼痛和不适出现烦躁不安、哭闹等负面情绪。
王文翔医生和曹琳护士长仔细筛选适合早产儿的轻音乐,每天三次,每次15分钟循环播放给患儿听。美妙的旋律在病房中缓缓流淌,能有效缓解患儿的哭闹和烦躁情绪,让他们原本不安的小身体逐渐放松下来,沉浸在宁静舒缓的音乐氛围里。
研究显示,新生儿的听觉系统是大脑中较早发育形成的系统之一,聆听音乐有助于大脑正常发育。音乐疗法在新生儿科的应用,为早产儿打开了一扇通往温暖世界的大门。
新生儿科精心挑选舒缓的轻音乐,每天在清晨喂奶和进行刺激性操作时播放给宝宝们听。这些音乐节奏舒缓、节拍稳定有规律,能有效缓解患儿哭闹、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
为进一步提升音乐疗法的效果,新生儿科鼓励家长尤其是母亲录制祝福话语、哼唱儿歌,将消毒后的播放器放置在患儿床头播放。
“母亲录音刺激护理联合音乐疗法”不仅能让宝宝感受到在母体里听到的熟悉音频,增强安全感,还能缓解婴儿父母的焦虑情绪。
细如发丝血管里的技术突围
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每一声啼哭都是新生命的急切呼唤,每一次心跳都紧紧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弦。
作为守护新生命的“临时父母”,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始终以科技为有力羽翼、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灵魂。他们将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PICC置管术)与音乐疗法深度融合,为脆弱的新生儿搭建安全温暖的港湾,为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提供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PICC置管术通过对患者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送至患者中心静脉,可减少穿刺次数,降低感染风险,确保药物和营养液能持续输注。早产儿的皮肤薄嫩,血管细小,传统静脉穿刺难度大,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增加感染风险。PICC置管术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搭建起一条安全、有效的生命通道。
小泽出生时只有成人巴掌大小,体重仅1000克,皮肤薄嫩。由于小泽胎龄小、体重轻,胃肠道发育不成熟,为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需进行长时间肠外营养输注。然而,小泽血管细如发丝,外周静脉穿刺置管难度大、保留时间短,反复穿刺不仅会增加其痛苦,还会因刺激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新生儿科PICC专科护理小组经过全面评估,决定为小泽实施PICC置管术。在团队紧密协作下,PICC专科护士精准定位,轻柔操作,顺利完成置管。整个过程中,小泽生命体征平稳。在护理中,护士们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对导管进行维护,保障导管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通畅、安全。
双技术融合的“乘法效应”
曹琳说,医护团队通过实践发现,音乐疗法可使PICC置管操作时间缩短20%;母亲录音播放时,患儿穿刺耐受性显著提高;联合护理模式下,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减少5.2天。
“这不是简单的‘1+1’。”王文翔解释,“声波安抚神经、导管稳定代谢,两者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加速患儿发育成长。”
新生儿科是生命的起点站,也是希望的孵化场。在这里,“音乐疗法”用美妙旋律抚平创伤,PICC置管术以先进科技延续生命,医护团队凭借专业知识与爱心,为每一个家庭编织起温暖的守护网。
《襄阳日报》(2025年5月10日4版)
编辑:杨星
审核:李云飞 终审:肖雨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