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笔记激活跨学科教育生命力

2025-05-15 10:22:20 来源:襄阳日报

刘湘丽

美术课在学生心中往往是色彩与造型的乐园,是学生用画笔尽情挥洒想象的地方。当我将“美术笔记”这一独特形式带入课堂后,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学生开启了一扇全新的探索世界之窗。教学《田野里的色彩》《大树的模样》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课程启发我:美术教育不应局限于画室,更要带着孩子走进真实的生活剧场。

春天,我给一年级学生布置了特别的作业——在校园角落认领一棵小树。学生用棉绳系上姓名牌,每周用写生本记录树皮纹路的变化,用蜡笔拓印叶脉的走向。学生小雨在观察香樟树时发现,向阳的叶子边缘有小锯齿,背阴的叶子却是圆的。这个发现引发了全班的热烈讨论。抓住这个契机,我们顺势将美术课搬到科学教室,在科学老师的帮助下,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面的气孔,用直尺测量叶片的生长速度。当学生把气温折线图和叶芽生长的速写整理在Keynote中进行展示时,那份惊喜与自豪溢于言表。

在《家乡的古建筑》单元,学生带着建筑笔记走访古镇,数学老师教学生用比例尺绘制门窗结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撰写观察日记。学生小涛在记录马头墙时,不仅画出了层层叠叠的飞檐,还标注了“防火隔离带”的功能说明。更让我感动的是,总爱低头玩手机的学生小轩,现在会主动用iPad拍摄建筑细节,在照片上手写标注观察心得。

美术笔记的魔法在于打破了学科边界。在制作“节气美食图鉴”时,学生既要观察清明艾草的颜色变化,又要查阅民俗资料,最后用超轻黏土塑造青团时,连揉捏力度都带着对食物文化的理解。学生小琳在立夏笔记中写道:“煮蚕豆的水把画纸染成了烟青色,就像奶奶说的‘草木染’。”

经过两年实践,美术笔记已演变出了各种形式:有记录校园昆虫生活的观察手账,有展示社区垃圾分类成果的视觉日志等。这不禁让我想起《走进自然》这一单元设计的初衷——美术,本就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独特语言。

(作者单位:襄阳市荆州街小学)

《襄阳日报》(2025年5月15日7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职战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