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魏明伟:

匠心智造千钧力 巧思“改”出新动能

2025-05-15 10:44:35 来源:襄阳晚报
魏明伟在检查自动喷涂效果

□全媒体记者毛陈宇 通讯员张明远 文/摄

日前,在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风股份)襄阳工厂的车间里,一个戴着安全帽的身影穿梭于轰鸣的机器之间。他时而驻足观察设备运行情况,时而俯身记录数据。

这位扎根生产一线31年的“设备医生”魏明伟,是东风股份襄阳工厂首席工种师、特级技师。他从一名普通维修电工成长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用行动诠释着“改善先锋”背后的工匠精神。

淬火成钢:

从“学治病”到“懂病理”

1994年,19岁的魏明伟怀揣着对机械的热爱,成为了东风轻型车厂的维修电工。一次设备维修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这份职业的认知。

在面对一台故障天车时,魏明伟耗费两个小时却未排查出故障原因。而他的师傅仅凭几分钟精准操作便让设备重新运转。这让魏明伟意识到,设备维修不能停留在“头痛医头”的经验主义层面,更要深谙设备运行的“病理病机”。

这次经历成为魏明伟职业成长的转折点。他迅速调整学习方向,白天跟着师傅拆解设备,晚上自学电气原理,把车间当成课堂,将故障视为考题。这份不服输的“钻劲”,让他逐渐完成了从知识储备到技术沉淀的质变。

工厂总装车间的自行葫芦线因系统设置问题,在运行过程中频繁出现卡道情况,严重影响生产节奏。当所有人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望而却步时,魏明伟凭借前期积累的技术底气主动请缨研究解决办法。

没有图纸,魏明伟爬上3层楼高的防护网逐段核对线号;缺乏数据,他在设备旁记录上万次运行参数……半年后,他独创的程序优化方案成功应用,彻底根治卡道顽疾。

智造突围:

小改善“撬动”大变革

改善不是砸钱堆设备,而是用智慧解难题。2016年,从日产总部研修归来的魏明伟,将“巧妙机构”理念带回工厂车间。

面对四总装车间前悬安装工位效率低、损伤大的难题,魏明伟带领团队利用配重块和四边形连杆机构,仅用500元成本,设计出移动平衡吊,替代了价值百万元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这一“四两拨千斤”的工艺突破,被日产全球改善高技能资深教练山元誉为“改善智慧的经典案例”。

在魏明伟的努力下,这样的“智造奇迹”不断涌现。为解决焊装夹具升级难题,他5天编写1200条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程序,省下27万元外包费用;为攻克全新一代平台前悬误差问题,他设计出自制定位安装夹辅具,使下线合格率跃升至100%……这些改善如同精密齿轮,持续驱动着生产效能的跃升。

育才造士:

让创新之花不断绽放

一人行速,众人行远。2015年,“魏明伟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9年间,69名骨干从这里走出,这里培养出东风集团机电一体化金、银、铜牌选手。工作室累计完成1396项课题,降本增效超1400万元,成为技术创新与人才孵化的“双引擎”。

在人才培育的赛道上,魏明伟构建起独特的教学体系。他编写的《改善技能培训》手册,将晦涩的技术原理转化为生动案例。他独创的“理论+实践+项目”培养模式,让学员在实战中快速成长。

如今,“魏明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商用车侧围总成自动下线”项目正引领新的变革。由团队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移载机”柔性转运系统,以技术突破颠覆传统双人搬运模式,通过多轴联动控制与模块化设计,实现1人轻松操作,更能高效兼容26种车型混线生产。作为东风股份首次实现工业机器人与自研传送装置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其技术路径为行业提供了“低成本智能化”的升级范式。据了解,该团队下一步计划嵌入工业相机技术,为机器人加装“视觉神经”,为智能化生产注入新动能。

匠心传承:

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沃土

在东风股份襄阳工厂四总装车间的一角,一座崭新的员工技能训练阵地已建设完成。

“我们希望以‘魏明伟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核心,拓展更多贴近一线的实训阵地,培养更多懂技术、敢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四总装车间主任于涛谈及阵地建设初衷时说。

作为“魏明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牵头人,魏明伟不仅带队编写了《钳工基础》《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电路装调》等教材,还举办了多期机电一体化专题培训,培养的技术骨干覆盖公司生产、设备维护等关键岗位。

在技能竞技场上,魏明伟更以实力树标杆。他带领的团队在东风集团、东风股份等举办的竞赛中斩获多项冠军,形成“名师带高徒、匠心育人才”的培养闭环。

“跟师父学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意识。”魏明伟的徒弟刘芳亮说。

魏明伟用精湛的技术匠心破解设备方面的难题,更以点滴关怀润泽青年成长,让“改善先锋”的工匠精神在车间沃土深深扎根,不仅守护生产线的精密运转,更培育制造业的未来之光。

《襄阳晚报》(2025年5月15日3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黄金丽 终审:职战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