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 通讯员孔玉琪
晨光中踏露而行,暮色里携星而归。鄂北332公里输电走廊上,那个丈量铁塔温度的身影,用24年时光在铁塔上刻下忠诚,在崇山峻岭中架起连心桥。
从抗冰抢险的“电力孤勇者”到乡村振兴的“光明摆渡人”,湖北省劳动模范、国网枣阳市供电公司的陈国华以铁塔为琴架、银线作琴弦,在荆楚大地上谱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光明乐章。
冰雪淬炼的钢铁脊梁
2008年1月,江西萍乡莲花县高阜岭。海拔1120米的输电铁塔裹着30毫米冰甲,在寒风中发出金属的呻吟。29岁的陈国华悬吊在50米高空,睫毛上结着冰晶,手指冻得发紫,却仍精准旋动每一颗螺栓。“塔材覆冰超设计荷载三倍,必须抢在二次结冰前完成抢修!”陈国华说。
除夕夜,当湘赣边界23个村庄重获光明时,他蜷缩在抢修车里啃冻硬的面包,工装结满冰壳。
这种持续数日的极端抢修,在陈国华的职业生涯中并非个例。
2017年5月,国网枣阳市供电公司“国华·匠心”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陈国华以“尽心、尽力、尽责”的工作准则,带领队员做好安全生产,成为团队的“领头雁”。
2020年,他率领“国华·匠心”共产党员服务队奋战三天两夜,完成定点医院增容保电工作任务,比计划提前两天。
当呼吸机的声音在病房响起,全身被汗水浸透的他在工程日志上写下“光明是生命的另一种氧气”。
经纬之间的匠心图谱
陈国华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巡线途中、散步路上……时不时掏出小本,记下沿途线路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并详细地绘制下来。
20多年来,他手工绘制了300多张线路图,足迹踏遍枣阳电网的每一个杆塔。35千伏线路上,杆塔的位置,沿线的交通状况,线路底下有多少道沟、多少道坎,哪里线路跨水塘,哪里线路有树障……他都了如指掌。
35千伏梁集线上,他甚至在某个鸟巢频发区标注:“3月斑鸠筑巢,需半月一巡。”
这些凝聚24年心血的手绘地图,如今已迭代为“数字孪生电网系统”。
陈国华和同事不断创新,构建“无人机+可视化”的巡检模式,使业务数字化覆盖率达71%,有效提高了运维检修水平,保障了枣阳市75条10千伏线路和31条35千伏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师父的本子是会说话的电网。”徒弟胡润泽展示着陈国华传承的巡线秘籍:红色三角标记外破隐患,蓝色波浪线预示山洪路径,绿色星号代表孤寡用户。这套独创的“色谱管理体系”,让班组在2024年春节期间精准消除500千伏线路上的4处重大隐患。
在解决随州市吴山镇罗沟村开山采石用电难题时,陈国华研发的“动态负荷分配装置”使变压器利用率提高40%;面对线夹发热顽疾,他5个月迭代11版图纸,最终发明的带电作业工具获国家专利。14项创新成果背后,是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所有研发都要先过“三关”:老电工听得懂、新员工学得会、老百姓用得上。
灯火背后的温情守护
罗沟村地处桐柏山脉,位置偏僻,一直以来由枣阳市供电公司负责供电。
罗沟村村民不会忘记那个春天。当开山采石的炮声与抽水机的轰鸣此起彼伏时,陈国华带着“国华·匠心”共产党员服务队扎进桐柏山脉。15天架设6.2公里线路,他和队员在悬崖峭壁间“拼”出9台变压器。竣工那夜,78岁的王大爷拉着陈国华的手说:“这电亮堂得能把山里的柿子照红咧!”
鹿头镇乡村振兴工作站贴着37张“电力便民卡”。陈国华带领服务队连续5年驻点帮扶,既为猕猴桃基地安装“智慧用能监测系统”,也给留守儿童编写安全用电绘本。
2024年春节保电期间,陈国华发明“望闻问切”巡检法:望设备温度、闻绝缘异味、问用户感受、切负荷脉搏。这个春节,枣阳城区实现配电设备“零故障”,创下历史最好纪录。“这是比任何奖杯都珍贵的勋章。”陈国华说。
铁塔云端的薪火相传
“师父的课堂在云端,更在泥土里。”2024年5月1日,胡润泽在市政机场工地迎来特殊一课。面对自来水管威胁输电铁塔的险情,陈国华现场教学:“外破防控要算好三本账——安全账、经济账、民生账。”当施工方最终采纳“改道+加固”双重方案时,胡润泽真切体会到“国网匠心”的重量。
从“1+3”带徒模式到“五维技能评估体系”,陈国华所在班组获评省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班组,班组员工荣获湖北省技能大赛三等奖、襄阳供电公司技能比武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多年来,陈国华在实践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先后获得4项国家级应用专利、10项地市级以上创新成果奖、13项地市公司级以上质量管理成果奖,解决了供电抢修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他曾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带徒名师、检修类五级优秀技能人才、抗冰抢险保供电先进个人等荣誉。
《襄阳晚报》(2025年5月19日3版)
编辑:杨星
审核:黄金丽 终审:杨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