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外在原因包括学业负担过重、同伴关系不良、社会期望过高、评价焦虑循环、网络负面影响等,内在原因包括生理快速发展、自我认知困惑、情绪波动大、成就动机扭曲等。若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可能会发展成抑郁症,严重影响生活。
一般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和干预,就能得到有效解决。家长要使用温和、鼓励性语言,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感受,避免批评或指责,尊重孩子隐私,避免公开讨论私人问题,建立与孩子的信任关系。老师要定期通过家长会、电话或邮件等方式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了解孩子的需求和表现。
未成年人出现持续情绪问题或行为异常时,要及时到精神医学科就诊,进行全面心理评估,准确了解问题根源与严重程度。专业人士及时干预,进行“一对一”专业辅导,帮助孩子探索情绪问题成因,并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应对策略。针对严重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等,要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确保全面治疗。
“精神病会打人”“性格软弱才会得病”“吃药会变傻”“精神疾病治不好”……部分家长对精神类疾病存在认识误区,需要及时纠正。正确认识精神类疾病,才是解决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前提。比如,暴力倾向多出现在未规范治疗或合并药物滥用的情况下;精神类疾病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相关;新一代药物副作用显著降低,医生会根据诊疗情况调整用药;规范化治疗可使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家长要多了解专业知识,与医生一同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全媒体记者余子威 通讯员尚进 何贝贝 整理)
《襄阳日报》(2025年5月22日4版)
编辑:杨星
审核:李云飞 终审:职战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