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盘上的年轮

2025-05-27 09:57:16 来源:襄阳日报

彭君

青石桥墩上,一株野樱桃斜斜地探向溪河。花瓣坠落,借着这点绯红,才能辨认出中坪村的年轮。老桥头的香樟树,这株四百岁的古树,如今正凝视着直播网红架起的补光灯。

石磨里的春秋醉了光阴。

村口的老碾盘裂了三道缝,青苔从石缝里钻出来,爬过乾隆三十年的刻痕,在“农业学大寨”的标语上开出星星点点的野花。我的指尖触到碾槽里残留的稻壳——这曾是中坪村人用脚丈量光阴的罗盘,如今却成了孩童追逐蜻蜓时,随手搁置玻璃弹珠的棋盘。

1982年分田那日,碾盘四周挤满了攥着阄的村民。老会计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蹲在碾轴旁抽旱烟的中坪人,烟锅里的火星子明明灭灭。

“碾盘归谁?”有人喊了一嗓子。

二十户人家沉默着退后半步——这青石疙瘩既不能种粮,又占着三厘宅基地。最后是瘸腿的篾匠留下了它。“留着它,给孙子讲古。”他拿竹篾扫去碾台上的鸡粪。

河灯照亮夏夜喑了蛙鸣。

夏夜的水电站总在低吼,声声蛙鸣隐小溪。20世纪90年代的涡轮机卷着苏溪河的月光,把电流送往山外的世界。桥北岸的磨坊遗址里,青砖缝渗着水汽。“村志”记载此处曾有十二架水车,如今只剩半堵爬满常春藤的残墙。改建后的碾坊旁,少年正用手机拍摄改造民宿的施工队,镜头扫过被改造成茶台的碾盘,特效滤镜给青石镀了层虚幻的金边。

藤蔓间突然蹿出只松鼠,爪子里攥着几粒有机农场淘汰的蓝莓。自从生态旅游兴起,这些小家伙也学会了在民宿垃圾桶和仿古廊桥间闪转腾挪,倒比当年啃玉米秆时毛色油亮许多。

“这叫新旧共生。”大学生村官递过来的文旅规划书,封面上印着卡通化的碾盘。远处漂流栈道的霓虹落进河里,像极了顺流而下的河灯。

田野留下的痕迹亮了笑颜。

“五一”访村时,老碾盘成了观光指示牌。有机稻田里的摄像头代替了稻草人,云平台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无人机划出优美的弧线,掠过标准农田,在阳光下折射出美丽的彩虹。

光伏路灯亮起时,民宿老板娘在桥头铺开麻布,晾晒今年新采的云雾茶。她身后LED屏滚动播放着“高山有机茶”广告,身前却摆着祖传的檀木星秤——爷爷那辈用它称过公社粮站的公粮,父亲拿它称过外出打工的行李,现在称的是网红带来的流量。

晚风掀起茶香,电子秤突然发出警报。老板娘笑着拍打机身:“还是老祖宗的秤省心,多二钱少三钱,全看山风往哪边偏头。”

玻璃窗外,蹒跚走路的小女孩把麦芒插进碾缝,说这是“给石头爷爷打针”——祖辈夯进石头的血汗,正以另一种形态,注入这片土地的新生。

暮色漫过观景台时,我看见稻田中央,金属般的冷光中,一粒种子悄然发芽,将根须伸向碾盘裂缝深处的,那些未曾风化的记忆。

电光石火间,原来,中坪村的变迁从不是新旧更迭——苔衣覆盖的砖缝里藏着钢铁年代的凿痕,液晶屏的蓝光中晃动着棒槌惊鹭的残影,当3D打印机吞吐着竹纹塑料时,四百岁的香樟正把年轮刻进云端的旅游大数据。

那轮浸在溪河里的月亮,见过木轮车也映过电动车,此刻轻轻晃了晃,把古今涟漪酿成一盏清酒。

《襄阳日报》(2025年5月27日6版)

编辑:杨星

审核:黄金丽 终审:肖雨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