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通讯员邓静 陈金萍 文/摄
夜幕降临,谷城县石花镇将军山村被一园芬芳点亮。在这座约300平方米的农家小院里,睡莲吐露着幽香,橄榄树上的青果低垂,绣球与银叶菊在微风中摇曳。静坐院中,手捧一杯手冲咖啡,鼻尖萦绕着从柴火灶里飘出的米饭香……这便是“80后”花艺师马雪毅回乡创办的“迪阳的花园”。她说,这座花园是一种新兴业态——乡村花园,以女儿的名字命名,寓意是“向着阳光,蓬勃生长”。
返乡筑梦
打造沉浸式美学空间
踩着地面的涂鸦,走进“迪阳的花园”,推开门的一瞬间,层层叠叠的鲜花将人温柔地包裹起来。
店内,藤蔓缠绕的吊灯、铁架焊制的方格转角书柜、废旧轮胎改造的茶桌……皆出自马雪毅之手。
移步后院,一盏巨大的月亮灯静卧花丛,向日葵扬起笑脸,热情迎接游人。
2016年,马雪毅在谷城首创“鲜花+气球+宴会布置”集合店模式,打破了传统花艺的边界,生意一度风生水起。后来,她在担任谷城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讲师期间,帮助三位宝妈成功创业。然而,面对市场同质化浪潮,居安思危的她毅然关店求学,踏上寻找新天地的征程。
她前往武汉学习摄影,奔赴杭州学习线上营销,直到在随州的一座乡村花园里找到了灵感。
2025年初,马雪毅毅然回到将军山村。3月,她精心改造自家房舍,把多年来对植物的热爱、美学的领悟悉数“种”进了“迪阳的花园”里。
“这里不是农家乐或花圃,而是沉浸式美学空间。”马雪毅说,在这里,游客可以在花丛中拍照打卡,也能在绿荫下品咖啡、喝茶,还能亲手在园子里挖出一株绿植带回家。
情绪赋能
花园成心灵栖息地
在“迪阳的花园”,卖花、卖茶并非终极目的,提供独一无二的“情绪价值”才是马雪毅的经营密码。
“游人每次来的心境和感受都不一样,因为花园每天都在变化。”马雪毅深谙都市人对新鲜感与松弛感的渴望,每周都会精心布置花园。
走进院中,静谧的蕨类植物给人带来舒缓的感觉,而一周前这里还满是怒放的玫瑰花;昨日闲坐品茗的木质露台,今日或许已经点缀着纸艺风铃……这让老顾客每次推开花园栅栏,都能收获惊喜与疗愈。
开业两个多月以来,慕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襄阳市区三位“80后”女性驱车一个多小时专程到访,只为带走地里新鲜的银叶菊;一位50多岁的女士在抖音上看到这片“世外桃源”,专程从十堰前来赏花。这处乡村花园已然成了连接城乡的驿站。
为延长顾客停留时间,“迪阳的花园”推出了丰富的沉浸式体验项目:非遗手作、书法雅集、茶艺品鉴等。
“在亲手打造的花园里就地取材,做一幅押花画送给自己。”5月20日,马雪毅将押花画的制作过程分享到社交平台,迅速收获网友的关注与点赞。
在“迪阳的花园”,游客能在花丛间架起画架,创作丙烯画,还能伴着茶香挥毫泼墨。“在这里,游客可静静享受乡村的宁静,不用理会城市的喧嚣。”马雪毅说。
上个月,马雪毅搭建起柴火灶,让烟火气成为“迪阳的花园”的“点睛之笔”。游客可化身“乡村主厨”,在铁锅中翻炒出记忆中的农家味道,体验劳作乐趣。而庭院中常备的烧烤架和围炉煮茶的设备,更是让小院四季都有烟火气。
花园为媒
让“流量”变“留量”
随着“迪阳的花园”声名渐起,慕名而来的游客如涓涓溪流,滋养着周边的产业生态。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塘等,因“迪阳的花园”的“引流效应”焕发生机。
但马雪毅的愿景远不止于打造一座乡村花园。在她的规划中,这座花园是撬动产业发展的“超级支点”,她希望联合周边农户开发花卉周边产品,还将陆续推出亲子绿植课堂、“认领一平方米花田”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为了让这座藏于乡野的花园被更多人看见,马雪毅几乎每日都会在社交平台更新动态。她希望“迪阳的花园”成为一块吸引八方来客的强力“磁石”。
马雪毅语气坚定地说:“尽管面临资金不足、场地有限等难题,但我坚信,只要用心耕耘,终会迎来满园繁花。”
谈及乡村花园这一新兴业态,谷城县石花镇副镇长毕成虎表示,花园是引子,乡村是底色。下一步,当地计划动员更多农户与村落参与,扩大乡村花园规模,打造特色品牌。同时鼓励村民以创意为犁,在传统的业态基础上培育新业态,让乡村旅游的“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
记者手记
鲜花为媒 乡野造梦
当城市青年带着商业思维与美学视野走进乡野之时,鲜花成为了唤醒乡土活力的媒介。马雪毅的花园里有游子的乡愁、都市人的向往,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马雪毅将城市美学转化为乡村语言,向四面八方的人发出邀请,这座约300平方米的花园则如同她精心布置的一座橱窗,让人们看到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可能。年轻人的目光怎能不聚焦于此——乡村振兴,正需要这种浪漫、务实的“追梦者”。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襄阳晚报》(2025年6月13日5版)
编辑:王鑫
审核:金成岑 终审: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