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彬
在家校协同育人实践中,如何有效传递情绪价值,让家长理解、认可和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已成为提升教育合力的关键课题,在教育实践中建议班主任从五个方面展开。
反馈在校情况,让家长安心。班主任可通过可视化记录传递育人温度,让家长直观感知学生在校状态。以影像资料为载体,在严守隐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动态捕捉学生学习生活场景并及时共享,如每日早读时段,用镜头记录学生专注诵读的画面发送至家长群,以“可视化激励”提振学生学习动力,让家长看见孩子的成长轨迹,让家校联系从“单向告知”变为“双向看见”。
找准需求重点,让家长舒心。班主任需要紧扣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家长的核心关切,实施精准化沟通反馈,如新生家长会聚焦食宿管理与习惯养成,内向学生家长会侧重情绪动态及集体表现。
发现学生优点,让家长开心。班主任应转变传统思维,由关注学生的缺点变为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将优点适度提炼后,分享给学生与家长,让学生在肯定自我中自信成长,从而有效提升家长对班主任、学校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如面对学业后进生家长的焦虑情绪,摒弃激化矛盾的传统做法,转而以学生课堂笔记规范、详略得当等具体优点为切入点,通过班级展示与家长会表扬形成正向引导。
提供解决策略,让家长省心。班主任面对学生问题时,要摒弃“回家教育”的简单化处理,基于学生及家庭实际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如针对打架学生,建议家长以“不打不骂”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并梳理行为成本,通过专业支持实现家校育人合力的深度融合。
学会换位思考,让家长暖心。班主任需要秉持共情思维,在理解中凝聚家校育人合力。一方面与学生共情,从受教育者立场审视批评惩戒的适当性;另一方面与家长共情,以父母视角看待学生的成长表现,这种双向共情让教育兼具温度与温情。
(作者单位:襄阳市东风中学)
《襄阳日报》(2025年6月19日7版)
编辑:周艺
审核:李云飞 终审:职战新






